仿佛“活”在剧中
乔纳森·曼德尔初会“沉浸式戏剧”,是2011年Punchdrunk眩晕剧团的《不眠之夜》在纽约上演时。这股体验式风潮迅速刷新了曼德尔的认知。在他看来,要准确界定“沉浸式戏剧”很困难,但可通过他们的共有元素辨别其特质。
“首先,‘沉浸式戏剧’创造的不是一种感情环境,而是一种实际环境,和传统的剧院不一样。”曼德尔说:“在传统的剧院里,观众坐在固定的位子上看着舞台。而‘沉浸式戏剧’如《不眠之夜》,则创造了一个环境——废弃的大楼,其空间被重新装置和改变。”重要的是,“沉浸式戏剧”极为注重观众体验,它用各种手段来刺激观众的感官,并照顾到观众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最典型的《夜晚的女王》,不但有莫扎特的配乐,还包括很贵的一顿饭。
当然,艺术的装置设施及博物馆式展览也是“沉浸式戏剧”的亮点。最特别的是,这些设施或展品(即所谓道具)都可以让人触摸,参与者仿佛“活”在剧中。曼德尔笑着说:“观剧者可以拿着钥匙去打开不同的柜子、抽屉,这种体验让人觉得很独特,好像自己在不断地创造着故事。当然,观众不可能一直掌控局面,有时候演员会带你走进下一个剧情,最妙的是你还可能得到一对一的观赏体验。”
看戏也能社交
让观众游走于“剧中”的“沉浸式戏剧”,还给观众提供了深入社交的可能。观众在“走神”时不用尴尬互看,而能到剧中的厨房或酒吧“充电”,来杯饮料或小点。无聊时甚至还能找个“同好”跳支舞。用纽约版《不眠之夜》观众的话说就是:“你完全可以在别人的戏里谈自己的恋爱。”与国外观赏理念不同,中国观众很少会将“看戏”真正衍生为社交活动。
对于“沉浸式戏剧”带来的观赏体验,喻荣军有个非常中国式的比喻——追看社戏。“我小时候,村子里经常有玩大把戏的艺人团,一个村演完了到另一个村。我很爱看这些表演,曾经随着他们走过了12个村子,这种跟着演员走街串巷的感觉,就是我的‘沉浸式戏剧’初体验。”在喻荣军看来,“沉浸式戏剧”广受欢迎,体现了宣传、环境、道具、剧情、体验、表演的综合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体验。‘沉浸式戏剧’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打破了原来的剧场空间;二是观演关系与以前不一样;三是时间上有了不同的故事线。其中,第二个因素是关键的关键。让观众去‘找’,去‘发现’,是‘沉浸式戏剧’最抓人的地方。喻荣军相信,“沉浸”基因早已在本土戏剧中扎根,戏剧同行们要汲取国内外的“沉浸”经验,以国际视角注入更富体验性的创新内容。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