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电影《猛于炮火》,不是一部战争片,唯一与战争有关的,是片中女主角伊莎贝尔·里德,曾是一名战地摄影师。不过,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这位女战地摄影师,在电影开场就因车祸死去,诚如于佩尔所说:“她很少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出现,当你想记住一样东西时就是这样,你不会连续记住一大段内容,而是记住各个短暂的时刻。”伊莎贝尔的每一个人生片断,全部来自和她有关联的亲人——她的丈夫吉恩和两个儿子乔纳、康拉德的视角。这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
这部电影,没有隆隆的炮声,或响亮的炸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部安静的电影:轻柔的音乐、静止的特写、缓慢的对话、低沉的旁白、如梦的意识……但它具有一种沉重的冲击,这是源自于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亲人之间都有这样重重隔阂、障碍,难以逾越,遑论他人。这种内在的冲击,远甚于炮火,比炸弹更猛。
这部电影貌似一部悬疑片:探究伊莎贝尔死亡的真相。其实,早在电影开始,吉恩、乔纳就知道她死于自杀,只是瞒着康拉德。本片与其说是在探究伊莎贝尔死亡的真相,不如说是吉恩和乔纳如何共同延迟这一真相让康拉德知晓。这一家子,游移在过往的记忆、现时的生活之中;纠缠在互相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困境当中,而所有这一切,都和女主人有关,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她影响着她的家人。
很显然,伊莎贝尔死后,吉恩企图和康拉德沟通,成了本片的切入点。这符合吉恩一贯的生活信条:他渴望安稳的家庭。要不,他怎么会放弃他的表演生涯呢?他和妻子伊莎贝尔的矛盾恰恰在这儿。伊莎贝尔是事业有成的摄影师,她的兴趣在隆隆炮声的战地,但她又不是一个甘愿舍弃家庭的人。她和她的同行一样,渴望奔赴战场,用镜头记录一切,但和她合作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家,而她有。她也渴望回家,但她一旦回了家,就像上了瘾,又思念起远方的硝烟。吉恩不喜欢这样,每一次在机场送别妻子,感觉妻子不会再回来了。真正令吉恩痛苦的是,伊莎贝尔和搭档理查德有外遇的预感,在她死后多年得到了证实。但理查德说:“她想跟你在一起,她想好好过日子。”这样一个沉陷在巨大矛盾中的女人,最后选择自杀,是迫不得已而又是必然的行为。
吉恩和伊莎贝尔的不和,作为大儿子乔纳,早有察觉,这个博士生、大学教授,曾询问过母亲:“你又跟爸爸吵架了,你们为什么不离婚算了,一了百了?”父母的婚姻影响了他,以至于母亲死去多年,他自己也娶妻生子,还对婚姻缺少信心:“有时我觉得妻子会离开我。”至于小儿子康拉德,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看上去沉默、古怪,其实,内心充满色彩。他依恋母亲,崇拜母亲。他说:“有时候,我希望有两个我。妈妈曾经给我看过如何通过不同的拍摄方式改变含义的照片。这对我有深远的影响。”电影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随着一连串画面快速切换,康拉德碎片式、不相关、丰富、有趣、记录在电脑里的文字,被呈现出来。他就是一个多面体,但他的这种多样性被遮蔽了,以至于他的父亲没有看到。这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紧张。康拉德最后终于知道母亲死亡的真相,他,还有他的父亲、哥哥,也终于知道,他们应该怎样开始自己的生活。
这部电影,有非常鲜明的风格,非线性立体叙事,不晦涩、不混乱,构图精致……尤其是旁白的运用:或人物内心独白,或第三人称他人的旁白,或借用影片人物的旁白,声音和画面完美结合。比如:契合女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声音(一个濒临死亡者的幻觉),切进小儿子的画面(他的意识在流动),继而是母亲遭遇车祸(自杀)的慢镜头(仿佛是小儿子之所见),声音、画面和意识,就这样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