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建在市区的养老院是公认的稀缺资源,一个床位几人抢,有的养老院排队等候的甚至已经到了10年后,可就在如此饥渴的市场需求中也有怪事发生。最近,杨浦区一敬老院腾空了300多个床位,两栋新建的小楼被封存停止使用,住院老人不得不另寻他所,叫苦不迭。日前,我跟随市信访工作专项督查组就此事开展信访督查,结果令人感叹。利用老厂房改建敬老院,原本是一件各方得益的好事,却因为未经过审批变成了违法建筑,好比一锅原本应该喷香的米饭最后被煮成了难以下咽夹生饭,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2015年12月,有市民通过信访举报杨浦区一敬老院自2013年6月竣工后,一直没有消防验收、竣工验收、产品质保书等有效证书,却擅自对外营业接受老人入住,没有经营资质且存在安全隐患。被举报的建筑是两栋由厂房改建的四层小楼,共有300多个床位,2012年院方租下了这两栋厂房,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改扩建,在原来产权证登记建筑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5677平方米,被认定为违法建筑。
2013年1月15日,区建管委责令建设单位停止施工并签发停工通知书,被当事人拒收。产权方也曾开出整改单,但也未得到履行。2015年9月,区规土局接到举报,对现场进行了查勘与调查。2016年3月,区消防支队责令敬老院停止使用并罚款。2016年8月,老人搬离敬老院,安置工作完成。
在杨浦区区委、区政府向市信访工作督查组的汇报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如果一开始这家敬老院就按照正常流程申请扩建增加床位,不一定会走到今天这步。但现在的结果却是,院方投资打了水漂;老人不得不另寻床位;政府部门必须面对更加高昂的善后处置成本。为什么一件原本可以多赢的好事,如今却成了各方皆“输”的局面?
主要责任应当由该敬老院承担。在明知扩建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他们无视法律与各方劝阻,打着“造福老人”的旗号,将违法行为“进行到底”。这体现了现在一些企业与个人法治观念的淡薄。当下有的企业经营者但凡遇到需要审批的业务,经常一边审批一边实施,先干了再说,通得过最好,通不过就偷偷做,直到有一天遭到政府部门的查处才收手,这种思维的背后是一种侥幸心理,万一能蒙混过关呢?好比高楼造得再漂亮,如果根基不稳,倒塌只是时间问题。而养老事业更来不得半点马虎,让这么多老人住在不合法不合规的房子里,消防隐患重重,不是拿老人的性命在开玩笑吗?
此事件中作为房屋产权方的出租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厂房改建敬老院,也是有先例的。在确保一切合规合法的前提下,既能缓解养老床位紧张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可问题就在于产权方对承租方的违法行为“眼开眼闭”,而真正关键的忙却没帮上。根据资料显示,这两栋厂房的房地用途为工业用地,无法开设养老院,而这一属性是承租方无法改变的,如果没有产权方的协助,厂房改建敬老院就成了空中楼阁。不过出租方表示,他们并非完全没有作为,在发现敬老院以“大修”为名违法扩建后,先后发出了六份整改通知。在未见效果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其他措施制约,这样六份通知书的唯一作用成了被追责时的“免责书”。
目前,该敬老院违建事件的处置工作还在继续中,近300位老人已经全部搬离。此事作为社会治理中典型案例,所带来的思考还将持续。如何不把一锅香米煮成夹生饭,需要敬畏法律的意识、解决问题的智慧与守护秩序底线的决心。市信访工作专项督查组负责人认为,要通过督查,以点带面,推动有关部门解决问题、改进作风、完善政策,“防止把香米煮成夹生饭”,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建设和运行管理保驾护航,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