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开镰、新米满仓,上海进入秋收时节。52岁的金山廊下农户陈民荣家,承包的600亩农田也泛起金黄,除了丰收的喜悦,老陈今年还尝到额外的甜头,所有废弃秸秆已被本地一家食用菌合作社提前订购,“家家户户的秸秆都给收去了,每亩地能多100元收入哩!”
目前,每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约140万吨,“禁烧令”从源头上切断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不过如何将秸秆资源“变废为宝”?虽已有诸多尝试,也面临不少瓶颈。
一纸禁烧 切断污染
“以前为了赶农播种,秸秆都是直接烧掉。”陈民荣回忆,焚烧之举实属无奈:水稻收割后,相隔不到一周就开始播种小麦,秸秆留在田里会影响耕种,拉回家也无处安放,现在都用液化气、天然气,哪家还用秸秆生火煮饭?“图个省时省力,还是一把火烧了最干净,无奈但有效。”
“一烧了之”,对大气污染与环境影响不言而喻。陈民荣记忆犹新,“那烟味道很重,呛得人喉咙疼,离得近了眼都睁不开,还一直流泪。”市郊也曾发生过“偷烧”引起的悲剧:有农家疏忽大意“火烧连营”,误烧了别人的田头庄稼;有农户居住在下风口,因吸入烟尘以致窒息身亡。如果秸秆在路边不完全焚烧,大量的浓烟还会使车行道能见度下降,引发交通事故。
1999年,环保部就出台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规定,全国多省市陆续出台相关规定,采取“铁腕”措施。上海在《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也明令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等产生烟尘的物质”,每年下发“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明确禁烧要求,还出动公安警航直升机飞行巡查。
市郊各区也动足脑筋,例如在松江,农户焚烧秸秆将被取消承包家庭农场的资格,在浦东,禁烧秸秆纳入考核影响农户享受规模经营的财政补贴。目前,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上海得到有效遏制。在环保部的卫星巡查记录中,上海连续五年未被拍到火点,在全国名列前茅。
直接还田 有利有弊
有“堵”更要有“疏”。焚烧是肯定行不通,但又不能置之不理,上海每年140万吨的秸秆如何处理?
最普遍的方式是直接还田——把秸秆沤作土壤肥料。“总体利大于弊。”市农委农机办主任施忠介绍,适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提高保肥保水、透气透光的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
据市农委统计数据,目前全市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占82%。2011年,上海出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明确对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给予45元/亩的资金补贴,对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给予200元/吨收集处置补贴。今年,补贴额度分别提高至50元/亩和300元/吨。
直接还田也绝非一劳永逸,相反,负面问题逐渐暴露。一方面,秸秆在田里没有腐熟的时间和过程,秸秆中的病菌、虫卵、草籽一并埋入农田,导致病虫害几率扩大,增加防治难度;另一方面,如果要机械化深耕和整田,则直接增加生产成本。
因此有专家们提出,上海秸秆利用方式单一、层次较低,直接还田率高达82%,既为秸秆焚烧埋下了隐忧,又是资源浪费;也有农民发出“年年还田,过犹不及”的声音:“秸秆还田一般每三年一次为好,如果每年都做,就会‘损土’。”
综合利用 瓶颈待破
秸秆直接还田,只能作为禁烧的保底手段,真正处理还需探索综合利用的渠道。
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利用方式之一是栽培食用菌。在金山廊下,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蘑菇工厂”,使用秸秆作为基质料,陈民荣家的水稻秸秆便是被这里预订。“我们一个厂,就把廊下将近3万亩农田的秸秆全部收走,订完了都不够,还要去周边地区再收购。”公司负责人透露。
施忠介绍,2010年全市几乎没有还田外的秸秆综合利用,至2015年,五年内还田外综合利用量累计为43.7万吨,包括用作牛羊饲料、食用菌基质料、有机肥、生物质能源等。“但每年利用量不到总产生量的10%,而且比例不协调、途径也不是很多。”
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调研报告也予以佐证,目前本市秸秆从田间到企业的直接利用不足两成,“主要用于饲料、有机肥和食用菌基料,能源化秸秆成型颗粒产业刚起步,金山、奉贤、崇明的一些民营企业在艰难中探索前行。”
瓶颈,在于秸秆收购难、贮存难、运输难、成本高。由于生产季节紧,收完水稻后三五天内就要播种小麦,收集秸秆的时间非常有限,同时上海农作物区域布局分散,也增加收集难度。此外,上海经常下雨,潮湿气候下秸秆容易霉变、腐烂,而且市郊的储存场地的租金较贵,电价、运价、仓储费等居高不下,以致本市多家秸秆回收利用企业关闭。
上海模式 因地制宜
在国外,秸秆应用于发电、加工建材、制造家具板材等多领域,我国北方产粮大省也有将生物质制乙醇的成功案例,不过在很多专家看来,上海既没有产粮大省企业的规模优势,也缺少建设大型秸秆发电项目的条件。
足见,秸秆的综合利用还需因地制宜,寻找经济与技术可行的“上海模式”。
“根据上海的特点,不适用大规模的秸秆工业化利用,小范围内运输、储藏都较容易,就地取材也能减轻成本,让百姓获利。”施忠设想了一个成本较低的“内循环”,例如以市郊某一家养殖场为中心,将周围的秸秆和自身畜粪结合处理,生成沼气用于养殖场的发电和供热。“这在崇明已有尝试,既能解决养殖场畜粪污染,又能利用周边地区的废弃秸秆,同时补给养殖场消耗的能源。”
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顾定槐认为,上海地区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潜力较大,要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发展,其突破口是“秸秆颗粒项目”,用于在部分企业的锅炉清洁燃烧。“优先应用于‘菜篮子工程’等民生企业的锅炉清洁燃烧,也可用于远郊天然气管网尚未通达地区的锅炉燃烧。”
根据有关规划,至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5年的92%提高到98%。“确保机械化还田托底,鼓励秸秆在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等综合利用,开拓生物质能源、建材等工业化资源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上海空气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