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占南沙群岛先后达10余年,在岛上修建了一些设施,虽然这些设施已被战争破坏,但从残碎的遗迹上还可揣测出当年日本人在岛上的建设规模及其计划。日本人在岛上筑有钢骨水泥平房10余座,位于岛之东隅的两座,曾是日本海军的兵舍和仓库,已被炸毁。岛之西隅的一座,尚能遮蔽风雨。南隅一座原为日军发电厂,附近弹痕累累,墙壁及顶盖略有毁损。其余10余座建筑零散于全岛各隅,皆仅存屋基。岛上的给水设备,有水塔1座,长方形的蓄水池1口,全岛各隅有圆井5口、方井4口。储水量视潮汐涨落而定,水质带有咸味,非良好饮用水,日本人因此曾建洋灰蓄水池10口储存天水,可供300人饮用。
在太平岛的西南方,有一块日本人侵占时所建的碑。中国收复南沙群岛人员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即摧毁此碑,并在原址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立我国的碑石。我国的这块碑石,碑身为方锥形,四面刻字,依次为,正面:“太平岛”;背面:“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碑左侧:“太平舰到此”;碑右侧:“中业舰到此”。在岛的东端,正对日出的地方,同样竖立起一座水泥钢筋碑石,石碑埋入土中,露出地面大约仅有半人高。
太平岛立碑竣工后,由麦蕴瑜主持,全体接收人员怀着激动的心情肃立碑前,举行接收仪式和升旗仪式。大家为完成接收南沙群岛的神圣使命而感光荣、激动,欢呼雀跃,燃放鞭炮,摄影留念。鞭炮声、欢呼声响彻这个曾经被战火燃烧的海岛,伴随着海浪声声,直冲云霄。
完成接收南沙群岛的任务后,“太平”“永兴”两舰会合,于12月15日奉令离开太平岛,沿途巡视了南沙北部的南钥、中业、双子诸岛,然后返回榆林港汇报候令。12月26日,“太平”“永兴”两舰驶回广州白鹅潭,受到当地各界隆重欢迎。
1947年元旦,“太平”舰和“永兴”舰停泊白鹅潭江面,举行了收复南沙、西沙群岛的记者招待会。海军总司令部电令嘉奖这次接收南沙群岛的人员官兵,并在各报头版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收复了神圣的领土——西沙和南沙群岛!
踏访南沙,太平岛风光实录
1947年3月底,“中业”舰接到海军总部命令,将再次驶往南沙群岛,进行收复后的巡岛访问。4月中旬“中业”舰从上海启航,开往台湾高雄装载运往南沙群岛的物资、粮食等。5月3日,“中业”舰从台北驶往广州,途中在香港停泊两日。因雇不到“领江”拖至8日下午3时30分才从广州白鹅潭开至黄埔,舰上机器又有故障,不得不在黄埔滞留一夜,延至9日中午方开出珠江口。舰船到达榆林港,恰遇南中国海低气压袭击,西沙、南沙群岛均电告白浪滔天。因不便航行,被迫在榆林港避风,又等候了7天。5月18日下午8时,“中业”舰终于从榆林港出发,驶向南沙群岛。
18日开航之后,沿途风平浪静,海不扬波。但是越向南行,天气越炎热,上午10时以后便无法逗留在甲板上观赏飞鱼海鸟。20日早忽然轮机组的副机坏了一部,幸而抢修迅速,当晚就把机器修复,终于次日下午5时到达太平岛。
这时,岛上守军及工作人员早已在海边列队欢迎。这批人都是1946年12月收复南沙群岛时就留在岛上的,半年来孤悬海外,生活枯寂,对大陆家乡深怀系念。彼此相见,激动得流下泪来。谈及生活状况,守岛军人说,若再迟到5天,岛上就要断粮啦,已两月不知油味。来访者到仓库一看,果然只剩一包大米。虽然艰苦,但守岛官兵克尽职守,守土有责。
太平岛的面积仅比广州沙面大三分之一,东西长1360米,南北宽300米,环岛漫步一周,只需50分钟。岛上树木丛生,间有香蕉、木瓜、椰子等。岛上蚁鼠很多,随处可见。
岛上的海鸟甚为精灵并有组织性,白天到别的小岛觅食,黄昏时结队归来。投宿之前,必先有一两只鸟低飞侦查,侦查完毕,一声长啸,如发号令。盘旋于上空的鸟群队伍听到号令,鱼贯降落于丛莽中。但仍有一两只鸟通宵轮值,盘旋空中,好似瞭望哨。若有人走进鸟群宿营地,担任瞭望的鸟儿即发出信号,鸟群闻警立刻振翅高飞。
岛上没有黏土,全是灰白色的珊瑚礁经风化后变成的细沙,不宜种植稻粟和蔬菜之类的作物。日本人占领时曾运了一些泥土到岛上,在岛的中部辟出一两亩地试种各种作物,甘蔗试种成功。中国守军收复太平岛后就利用这块地试种蔬菜和瓜豆。最初播种下去,都被岛上鼠蚁吞食,即使瓜菜长出幼苗,仍会受到鼠蚁侵害,很难成活。本来岛上有许多鸟粪,但被日本人所经营的拉强磷矿公司采掘,已被运去25,900余吨,留在岛上的鸟粪已不甚丰。战争结束前的10年里,日本人在岛上构筑武装设施,后遭美军战火猛烈打击,当时海鸟多已离去,没有新的鸟粪堆积层,失去了继续采掘的价值。
南沙群岛的潮汐,高潮时间多在上午7时至10时。高潮到来的时候,犹如万马奔腾,雷霆万钧之势,澎湃之声响彻岛礁。下午1时开始退潮,5时以后便是低潮时间,这时,北面海滩延伸入海500米,南面水域较深亦有200余米的海滩,东、西两端海滩较小。低潮之时,海滩上的珊瑚礁丛里有很多鱼虾、海参之类,任人采撷。太平岛周围,环礁之间,水深不过5尺,实为优良的渔业产区。
晚间大海龟(约有三四百斤重)、玳瑁、螃蟹等结伴登陆,爬过沙滩或珊瑚堆积物时发出“沙沙”之声,俨然秋风扫落叶一般。南沙群岛海产之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难怪日本人曾在这此建造渔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将南沙群岛作为其侵略东南亚的南进跳板,但他们的失败也正是始于南沙群岛。据当时海军方面的情报记载,盟军在南太平洋开始越岛反攻时,南沙群岛附近的战事甚为激烈。仅以南沙主岛太平岛而言,在中国军队收复时,海滩上机关枪弹壳遍地皆是,岛上丛莽中仍有10余枚未爆炸的500磅以上的大炸弹,后被守岛官兵将炸弹壳挂起来作为警钟。
1947年5月21日—24日,考察人员在岛上住了3天,收集到许多实地资料。24日下午3时许,“中业”舰启碇北返,带着考察成果返航。
1947年6月11日—15日,在广州文献馆举办了西沙、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会,公开展出了各种实物、标本、照片、图表及历史文物等珍贵资料,参观者达30万人次。
1947年10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正式公布中外,并公布11段海洋断续国界线(注: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九段线”),宣布施行。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摘自《档案春秋》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