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居诸,鸡年将临。鸡年说鸡,殊难免俗。在明止堂中国字砖馆中,有一块表现斗鸡的画像砖,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二千年前的斗鸡场景(见附图拓片)。此斗鸡砖时代为东汉,出土于山西省。
此砖为实心子母画像砖,它是一种带榫头的砖。其中心场面就是左侧中间的两只斗鸡,两鸡严阵以待,其喙坚硬粗短,尖端处微弯而锐利。两喙已触碰一起,一场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两只斗鸡像战场上的两个将军,虎视眈眈,毫不相让,不斗得对手血染黄沙誓不罢休之气势已跃然砖上。
再仔细看两斗鸡,头颈高昂,颈、胸、胫骨几乎成一直线,羽毛紧贴体表,身披光泽。左侧斗鸡尾羽高翘,似有不战而胜之势,左侧斗鸡人身着宽袖衣袍,头戴冠帽,脸露微笑,一副获胜者的样子。最左侧还有六人并排而立,喜气洋洋,似是左侧斗鸡的后援团。右侧斗鸡尾羽稍低,这让右侧斗鸡人惊恐不安,见此情景,意欲更换斗鸡,在侍从的引领下,右一人手捧新斗鸡大步向前。此新斗鸡脖颈粗长有力,鸡距发达,坚锐锋利,两眼回视左方的斗鸡场面,其上战场之急切心情可见一斑,勇往直前之英雄气概已让人感到其必胜无疑。砖最右二人挥袖而舞,击打建鼓,就在建鼓左侧有一人观之入迷,神态陶醉,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好一幅让人澎湃的斗鸡画面,这正是:颈胸胫骨一线同,距利喙尖翼震穹。两强相逢勇者胜,斗鸡昂视显英雄。
斗鸡历史久远,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就是说季平子把芥末撒在他的鸡翅膀上,对方的鸡若啄到了,便会受芥末的刺激而影响战斗力。而郈昭伯在他的鸡爪尖端绑上金属薄片以加强杀伤力。昭公二十五年是公元前517年,说明距今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想出了一些原始生物武器和辅助装备来提升斗鸡的防御力和攻击力。上古时代,斗鸡走狗是贵族阶层颇为风行的娱乐活动,并且由此而培养出了专门适于争斗的斗鸡,这种鸡体型魁梧,体质健壮,骨骼粗壮,性格强悍,喜好争斗。中国民间有四大斗鸡:中原斗鸡、漳州斗鸡、西双版纳斗鸡、吐鲁番斗鸡。其中以中原斗鸡为盛,历史亦最为悠久。
斗鸡之风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汉唐乃至近现代。汉魏六朝之间,许多文豪都喜欢看斗鸡写斗鸡,如曹植、刘桢、梁简文帝、刘孝威、庾信、徐陵、王褒等,都有“斗鸡诗”传世。其中,数曹植《斗鸡诗》最为出彩:“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间观房。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中提到斗鸡的就有五十多处。如大家熟知的李白、杜甫,都有斗鸡的诗篇留存世间:“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杜甫《斗鸡》)唐玄宗李隆基爱好斗鸡,经常会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
斗鸡具有勇猛进取之精神,除此之外,鸡之于国人关系密切,既为牛、羊、猪、马、狗、鸡的六畜之一,又是十二生肖之一,因此自古就有“鸡具五德”之说:首戴冠者,文也;足榑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韩诗外传》卷二)用拟人的手法对鸡做了高度赞美。
对于鸡的描摹,虽然有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生动形象,或者独立树梢,引吭高唱,或者三五成群,相呼相伴,但是鸡的形象造型中最为精彩的当数斗鸡。
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象征太阳的初升,也是希望和奋发的意象。期望新的一年“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