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有多把洋桶老壶,其中一把特别值得一提。它是2011年春夏之交在与壶友同逛杭州二百古玩市场时所获。
这是一把器型巨大的“洋桶壶”。此壶短颈折肩圆筒直腹圈足,器型高大,胎体较薄,壶高20厘米,壶宽(不含壶嘴)20厘米,底径20厘米,短颈高3.6厘米,口径11.3厘米。壶体泥料紫红,砂质细腻,壶流紧贴壶身,与汉方壶嘴相似,肩部有一对带双孔的系耳,内穿铜丝活络双提梁(俗称“软提梁”),凹盖的壶钮上部装饰镂空钱纹,壶底钤有“正隆字號”四字的方形阴文篆字章。显然这是当年宜兴紫砂商号制作的一件器物(见图)。
这是一把清中早期具有外销特征的“洋桶壶”,迄今约有200多年历史。据考证,“洋桶壶”这种直筒提梁器型应源于17、18世纪欧洲贵族产品订样,这可以从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的一把1785年之前外销瑞典的直筒紫砂壶上得到物证(参见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紫玉暗香-2008·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P170、246、247;参见黄健亮:《茶文化视野下的宜兴贸易壶》,《2007·中国紫砂研讨会》,北京,故宫博物院)。因此,“洋桶壶”创自清中早期的推断否定了原先学术界普遍认定的创自清末民初的结论。直筒状的型与外销地的洋(西洋、南洋、东洋),使得此类型的壶被丁蜀人统称为“洋桶壶”。当时的宜兴紫砂器作为中国外销陶瓷的分支,为欧洲贵族所青睐,他们视若拱璧,一般会对壶体的各个部位,如口沿、底沿、盖边、钮、嘴,以金银包边镶嵌,并配以各式造型精美的软提梁,作为陈设器置于客厅等显要位置展示,以炫耀其高贵的贵族身份和地位。
这是一把用铁水修复的“洋桶壶”。此壶肩部及壶流与壶身连结处的裂纹皆有明显的修补。修补处的铁质表层早已氧化,呈斑斑锈迹,而当时修补的介质竟然是熔化了的铁水。是为闻所未闻,匪夷所思。铁的熔点为1534℃,而紫砂烧结的最高温度不会高于1200℃。用温度远高于烧制紫砂壶的铁水去修补,既要防止壶体受高热后的炸裂,又要拿捏铁水的实际用量,其修复工艺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从老修的跨越时光之沧桑痕迹可以明显读出古代持有者对此壶珍爱有加的别样情怀,以及修复者高超跨界修复技艺的工匠精神。如此看来,此壶虽残犹珍。
因“洋桶壶”造型返朴归真,端庄大方,使用便捷,易于茗泡和利于点缀装饰而一时名噪中外,备受土洋爱壶者的追捧。时至清末民初更是一度流行,成为了紫砂光货素器类的经典传统作品之一。近代宜兴紫砂名家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都曾为“洋筒壶”的流行改良发展作出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