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独家播出的《吐槽大会》上周末第一季完美谢幕。短短两个多月里,薛之谦、唐国强、李湘、李小璐、小沈阳、大张伟、蔡国庆、曹云金等十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甚至不同职业的主咖,以1对7接受了朋友们的疯狂吐槽,并且压轴自嘲。来自(竞争对手)百度指数显示,它是迄今为止所有网综中搜索指数最高的,这一切还都基于节目没有超一线大牌的前提下。节目的slogan说,“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那么吐槽这门手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编剧。在节目每19秒一个笑点背后,其实有一套工业化的编剧流程。首先,由两个编剧负责一个艺人的前期采访,了解他的观点,同时熟悉他的语感。而后,编剧们需要把自己当作艺人本身,用他的语气、他的方式来创作。“我们更多关注个人,每一个明星、每一个嘉宾要结合他的特点,他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他的性格是什么,我们要特别适合于他,写最适合他吐槽的段子。”编剧团队的核心成员程璐如是说。其实,在确定了对接艺人之后,编剧团队会根据每个艺人自身的特点列出一张“发稿单”,其中包括艺人所有的槽点、公共事件,“我们根据这个文件一个点一个点来写”。在每一组编剧纵向完成了一位艺人的稿件后,编剧团队还会横向进行整体的统筹,如果某一位艺人身上的点被提到的次数过多的话,为了保证笑点,某些段子可能被剔除。在初稿完成后,节目团队还会进行一到两次的内部读稿,这个过程相当于一场脱口秀表演,所有的编剧、内容导演、制片人都会到场。编剧们“假扮”艺人,依次上台表演,再把其中不好笑的、尺度过大的部分进行修改。
其次,是录制。有看过彩排的观众吐槽说,彩排更像原班人马另一场《吐槽大会》的录制,可见编剧的努力之外,保证现场录制的酣畅淋漓,才是节目好看的致胜所在。比如,对观众的把控,现场观众里自然不乏漂亮的妹子和得体的男生,但长得上镜并不是节目组的硬性要求,《吐槽大会》对观众唯一的“严格”大概就是“去粉丝化”:“我们会控制粉丝的数量,因为粉丝就会一直看着他的偶像,偶像干点什么都会叫,容易打乱(脱口秀)气氛。”于是,《吐槽大会》一场录制基本能在2个小时内完成,几乎是国内综艺节目里出片比最高的,没有NG、中场无休、一镜到底的录制方式,很好地还原了脱口秀本来的面目。而仔细比对录制和成片,欣喜地发现只有很小一部分段子因为尺度原因被剔除,录制现场几乎被完整地保留和呈现了,包括艺人间的互动关系,当然这要归功于现场的16个机位。
再者,就是艺人间互动关系的捕捉和呈现。尤其比起前几代脱口秀节目,或周立波独自站在台上讲笑话,或金星与明星一对一互动,《吐槽大会》1对7的关系设置,微妙的气场所带来的化学反应是特别有趣的。比如王刚怼唐国强也会很快被不偏不倚怼回来,老戏骨对老戏骨;比如朱桢来不及奚落好兄弟薛之谦,自己频繁主持婚礼很快成为当场其他嘉宾密集吐槽点所在;比如刘能吐槽小沈阳,真真假假,关系到底够不够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还比如,“为什么她(李湘)是主咖?应该是我坐在那个位置”李湘为主咖的第一期录制,宁静上来就自己临时加了句台词,她在台上有模有样地模仿李湘买东西的场景笑煞众人,在台下特意要求在她的位子上加了两个垫子。据说,如此大气的宁静录制前在休息室里各种不适——肚子痛,手冰凉。最后的成片里,宁静的紧张的确被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提示手卡因为慌张弄乱了,衣服下摆和袖子也缠到了一起,嘴里碎碎念的是:“我后悔为什么要来这个节目?”或许,这正是观众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每一个人被扔到了这样一个环境里,不得不拿出勇气笑对。看明星面对困窘,看明星百口莫辩,看明星不得不皮笑肉不笑,或许比看明星滔滔不绝更有吸引力。
当然,除了艺人要敢于自黑和善于自嘲,节目组更要。比如主咖是大张伟那期,主持人暂时从张绍刚换成了王自健,只因为前几期的弹幕里,有网友呼吁“换掉张绍刚”,节目组索性借力打力,换换口味。而在之后几期里,“张绍刚”又回来了,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梗,百试百灵。
10期节目,超过10亿的播放量。作为一档最初并不被看好的网络自制综艺,它的点击率甚至远超同期竞争对手《奇葩大会》,那一档节目拥有马东、何炅、高晓松、蔡康永,以及《奇葩说》这个成功的品牌和“老奇葩”们,而《吐槽大会》几乎没有一个超一线咖,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频频吐槽嘉宾阵容星光黯淡。究其成功的原因,不过就是“专业”二字。专业的编剧,以及更专业的脱口秀录制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