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增广贤文》里的名句。这句话屡次被主流舆论批评。
2016年8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常摸头上长“角”没》,其中提到,有人把“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庸俗哲学搬到工作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默是金、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谁也不得罪。
2016年11月30日,湖南日报刊发评论《且慢“难得糊涂”》,其中提到,我们一些同志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面对社会纠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者有之;面对是非争论,左右逢源、模棱两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者有之……
陈云同志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时讲话,指出:“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
在前几篇“贤文解毒”中,我已经反复讲过《增广贤文》是一本价值观极其混乱的书,前面它在讲“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也就是说对人要推心置腹,刚一转身,就告诫人,要处处提防他人的祸害。这种赤裸裸地教人心口不一的东西,竟然被人捧为“国学经典”,让小孩子摇头晃脑高声吟哦,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比较早地使用于其他地方,是在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篇中,李甲受到孙富的挑唆,打算收受一千两银子,把杜十娘让给他,谈妥交易,小说中写道:二人饮了一回酒,风停雪止,天色已晚。孙富教家僮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李甲)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在这篇小说描写的具体语境中,李甲本人在性格上,最大的问题是软弱,在他与杜十娘的爱情中,一直不是一个主动者,瞻前顾后,既扛不住来自家庭的责难,也扛不住世俗眼光的审视。也就是说,一有机会,他就会逃避杜十娘的爱情。
而孙富的出现,恰好是苍蝇叮上有缝的蛋,他瞬间就被瓦解了。实际上完全可以设想,只要杜十娘没有“露富”,李甲随时会抛弃杜十娘,这个人可能是孙富,也可能是赵富、钱富。
既然如此,像李甲这种满肚子心事的人,即便向孙富吐露三分心思,也不能保证他不会向赵富钱富表白内心的十分不爽,因此问题不在向谁讲了十分话,问题在于他就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害得他最后失去杜十娘和巨额财富,自己疯癫发狂的,不是嘴巴不严,向人吐露心思,而是其严重的人格缺陷。换言之,这是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此外,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确存在因言获罪,祸从口出,因此,逢人且说三分话,也就成为一种自保手段,处世经验。在政治风浪中,缄口不言的人,得以自保。
但须知,这绝不是什么值得写入“经典”的名言名句,而是现实生活的耻辱写照,是需要齐心协力尽力予以改正的。所以主流舆论一直对它口诛笔伐。
要言之,只有在一个病态的人格之下,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逢人且说三分话”才有它半遮半掩的合理性,它绝对不值得提倡。
我们的主流舆论一直在鼓励讲真话,但那些荒诞不经的“国学”,却在一边教小孩子高声呼叫“逢人且说三分话”,这是怎样的“违和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