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字街头
“上海制造”还可能吗
姜泓冰
  姜泓冰

  这个周末,上海展览中心又开教博会,展示过去一年上海的教育发展成果,各种教育机构摆摊头,各路能与教育搭上界的名师名家开讲座,患了强迫症焦虑症的家长们没准儿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全家健康的信息,权作强心针或镇静剂。

  不过每年教博会上,真正很能撑得起台面、让展会变得对孩子来说不再空泛、而是有趣和可爱的部分,其实是来自中职和技术学校的学生表演和职业体验活动。尤其是后者,能让平时更多埋头看书刷题的孩子们轻松快乐又动手动脑,了解各种职业技能,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也许就因为这类职业体验活动受欢迎,从三年前开始,上海由此发展出了固定在4月中下旬两个周末的“学生职业体验日”。全市的中职、高职和技校都选出自家最独特最生动有趣的专业,让在校学生唱主角,带领报名的家长和孩子参观体验,不管是木工车工,还是调酒、做点心、做手工,或是各种让你想象不到的专业活动,足以让孩子们玩到嗨,以至于这个活动的参与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

  然而,体验活动与展览的“兴旺”并不能掩盖职业教育不受待见、生产一线优秀技能人才缺失的社会现实。大国工匠只有在电视屏幕里出现时,才会引来敬仰点赞。有见识的家长们乐于带着年幼的孩子偶尔玩一把职业体验,却未必支持他真去选择读中职技校,除非是孩子实在“没出息”“没办法”。从幼儿园到小学,有多少家长在边抱怨边积极努力地帮助乃至包办,替自家孩子完成学校的手工作业,原因一是功课多,二是孩子动手能力差、做不来。像爱因斯坦那样笨到做了好几只不合格小板凳还在坚持自己做的孩子,恐怕不待老师同学嘲笑,早就被自家的老爸老妈心疼地骂回课桌边去乖乖做奥数或上床睡觉了,剩下父母大人在吭哧吭哧地应付最无足轻重的手工作业。

  不少消费者都在忙“海淘”或“人肉背货”,很多人痛说我们因何造不出质量过硬细节完善的日用品。其中欠缺的,不仅仅是所谓高科技、拔尖科研和设计人才,更在于缺少一大批身负绝技的生产一线操作者。这样的时候,我们难免怀旧,想到三四十年以前的“上海制造”,举凡精密仪器仪表、各色轻工日用产品,其精细、完备、不断革新进步的能力,几乎都让人赞叹,依赖的不只是高工、设计大师,还有一批同样声名赫赫全国皆知、手艺高明、做事一丝不苟的“上海师傅”。

  心灵手巧,向来是江南人的一大重要特征。“心灵”依旧,“手巧”已未必。看看身边的孩子,从小到大很少有动手乐趣,连自己剥虾壳、敲鸡蛋的机会都不多,一做手工就信心全无,这样的例子太多。能做最精细的外科手术,能将一根细丝线破成几份来刺绣出最美妙的图画,能依据经验、直觉、手感将零部件整合到严丝合缝……这些上海人的传统优势,到了80、90、00以后的新世代,是否都会尽数失去?

  上海已经代表中国申办2021年世界技能大赛。这几天,世界技能组织专家代表团正在上海参观考察。办一届漂漂亮亮的比赛,创几个吉尼斯纪录,出几个金奖匠人,对于有13亿人口的中国或是有2400多万人口的上海,都不会是难事。难的是,我们是否能振兴自己的高端制造业,拿出我们自己的“苹果”、“宝马”、“香奈儿”,再让中国和世界传扬一回“上海师傅”?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海湖庄园会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广告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 /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城市文明呼唤规则意识
从雄安新区规划想起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上海制造”还可能吗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5“上海制造”还可能吗 2017-04-08 2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