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个电影,一不当心就可能撞上烂片,但如果你对质量有那么点要求,稍微寻找一下,也往往能觅到一部有些启发性的电影,比如正在上映的香港电影《一念无明》。从我观看的那场的上座率猜测,票房估计不会太理想,但我们都知道,票房高不高,跟电影好不好,有些时候没太大关系。
《一念无明》讲了一个躁郁症患者阿东的故事。阿东在照料母亲时,母亲意外身亡,法院判他无罪,但要进入精神病院治疗。出院后,阿东与曾经抛弃家庭的父亲生活在一起,重新投入社会的过程坎坷艰难……
躁郁症,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既“躁狂”又“抑郁”。有时候情绪过度高昂,有时候又过度低落。近些年来,社会上对抑郁症的了解有所增进,至少已有不少人知道,对待抑郁症患者,说“你要开心一点”之类的话并没有用,患者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支持。但我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还是太少,对躁郁症、躁狂症等等的了解就更少。很多冷漠的态度乃至偏见、歧视,还是源于无知,甚至于,缺少了解的意愿。
《一念无明》中,阿东因为心情极度低落,到超市狂吃巧克力,因为巧克力含有某种成分,能让情绪变好一点。然而,他的异常行为受到围观,智能手机让拍摄、上传变得轻而易举,媒体紧跟着扩大传播,“弑母案主角狂吃巧克力”的新闻就这样散布了开来,导致父子俩被同样生活艰辛的邻居们要求搬离。
我们偏执于“正常”,恐惧于“异常”,其实,“正常”并不是边界分明的概念。随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很多“异常”事实上很正常,不过是体现了人的多样性,还有些“异常”,是因为当事者生病了,需要视情况接受治疗……
既然无知,不妨去了解。在这方面,媒体和文艺作品,可以做很多。比如3月初有篇报道,讲一个男子一下子花费数百万元定下20套房子,家人送去脑科医院才发现他有躁狂症。这样的报道,如果只当做猎奇类新闻一笑而过,就有点可惜。而《一念无明》这样的电影,并不是没有缺点,但它能让观众了解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和社会的更多面,这就有了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