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在浙江办分校,绵阳两所高中招生过程频现乱象,“高考工厂”最近又成为热门的公共话题。过去每到高考节点,衡水中学备战的态势就备受关注,外界不乏负面评价的吐槽。不过最近各方对于“高考工厂”的讨论并不像过去那样是非分明,其中既有担忧又有无奈,虽然各有支持者,但彼此的论据并不充分,任何一种选择都带有条件,或者夹杂着功利性目的,这种状况构成了公共讨论的纠结与复杂。
衡水中学在异地扩张,最初外界主要讨论两种教育模式,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浙江教育领域的人士发言都提到他们主张的是素质教育,衡水中学在浙江建分校会与当地的教育理念产生冲突。光看这些人士的发言,可能很多围观者会草率站队,选择支持浙江,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后来很多分析都提到,浙江当地的担忧表面上看是出于教育理念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衡水中学入驻会加剧当地的生源竞争。好的生源被吸引,素质教育面临的升学率方面的压力会更大,这是过去被普遍忽视的一个细节。
随着绵阳两所高中爆出争夺生源的问题,升学率这一严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无论是主张素质教育还是像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都面临升学率的压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其目标都是考上大学,学校要想为自己正名,就必须拿出足够高的升学率。这是比教育模式之争更为现实的问题,衡水中学在各地扩张,让很多人也开始反思,这种教育模式为何如此吸引人,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们宁愿牺牲孩子的人身自由而选择“高考工厂”,答案就是这类学校普遍存在升学率方面的优势。
其实,最初衡水中学在浙江开分校的消息传出后,外界的评价并不像过去那般负面,尤其是浙江当地纷纷置喙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后,舆论的反应就逐渐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许因为衡水中学长期承受着“高考工厂”的骂名,客观上被塑造成教育界弱者的形象,或许是经验导致了人们的认知——多数人经历了应试教育,衡水中学式的吃苦似乎是很多过来人的经验。现实地说,衡水中学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目前在各地只存在程度之别而已。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私人经验会偏向应试教育,它代表一种功利性选择,是眼下的权宜之计,而素质教育代表的是未来,它代表的是一种理想情怀,要选择它殊为不易。
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加上素质教育并未被普遍采纳,这是出现选择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改革的风险偏好较低,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改革试验品而被耽误。“高考工厂”在承受多年的舆论压力后,之所以还保持今天这样的活力,原因或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