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造假现象,犹如笼罩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层雾霾。较之瞒报,虚报票房问题更受关注。通过人为操作制造出亮眼的票房数字,制片方、导演、演员、投资方和院线等看似都是赢家,但实际上却是对电影行业基础秩序的破坏。这意味着,票房作为电影行业的重要“体温计”,因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紊乱。
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电影创作更多地回归艺术创作和市场规律;另一方面,应构建制度规范体系,对票房造假的规制就是其中一部分。我国虽然也有相关部门做票房统计,但由于在统计结果的共享程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票房的发布口径和统计标准缺乏权威性,为造假留下了口子。同时,由于票房数据与影院的票房营业税征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导致出现“吹牛不上税”的现象。
健全而严肃的票房统计制度,是现代电影工业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一个电影大国不可能建立在虚假的票房之上,票房的“水分”如何事关中国电影的未来,也必须上升到整个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角度去求解。(朱昌俊 刊今日光明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