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洋洋的春日,午后突然接到一个聚会邀请,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邀请方的署名是:复一小学六二届甲班学生。原来,这是母亲60年前曾带教的班级。母亲谢世32年后的今天,她的学生还想到要邀请其后人参与聚会,这份情意实在是太深厚了。
一个星期后的双休日上午,我作为同学会的陌生人,特意提前半个多小时到会。大厅门口,站着一个头发花白、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的女士,看见我走来就伸出手:“您是周先生吧,欢迎参会。”她是老班长,而认出我的依据是依稀具有母亲的身影与风范。身旁一位男生一听说我是陈老师的儿子,冲过来就与我紧紧拥抱。此刻站在我面前的这位素不相识的大高个,话还未说,眼圈已红。从班长递给我的纪念册上了解到,姚先生是学术有成、领取国务院津贴的专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与母亲的深情厚意,竟浓聚于一条小小的毛巾。
当年的小姚极为好动,一节课刚上完,就爱冲到操场上来回奔跑。每每要等到上课铃响过,才满头大汗回到教室。母亲作为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看到小姚奔进来,一把拉住,轻柔帮他擦汗。有时母亲外出开会,或要去其他班级上课,这块毛巾就放在小姚的课桌边。此时班长会传达母亲的叮嘱,“把汗擦了上课”。当年母亲给小姚的评语是:“个子不高,脸庞又黑又瘦,特爱奔跑,总跑得满头大汗。不擦干汗上课,易着凉感冒。”7岁的小姚人小哪懂事呀!长大后他再拿出珍藏的学生手册,看到这段评语总忍不住热泪盈眶。老师真的是把自己当做她的孩子呀!
在姚先生与我拥抱时,嚓嚓嚓,相机把这动人的一瞬间全都拍摄下来。老班长告诉我,拍照的唐先生在摄影圈是赫赫有名的摄影大家。而这位大家一谈起母亲就滔滔不绝:“我至今难以忘怀陈老师的一言一行。那年月国家困难,我家生活更清苦。读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早上常饿着肚子就赶来上课。陈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在长达半个多学期的第一节课下课后,都会把我叫到办公室,悄悄地塞给我一个热乎乎的馒头后就走开了。我跑到没人看见的角落,三口两口吞下去。那时年幼不懂规矩。每家每户粮食定量供应,我吃了老师的那一份,她就得饿着肚子给学生上课。”讲到这里,唐先生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我原先担心与同学会的学生素昧平生,陌生、拘谨似乎难以避免,可从进门的一刻起,因为我是母亲的代表,彼此之间早已心心相融,没有丝毫的隔阂与距离。同学会上你一言,我一语,母亲的师德自然是全场的焦点主题。
敬爱的母亲呀,您生前最为骄傲的是,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今,您早已桃李满天下。您生前的音容笑貌,已永远留存在学生们的脑海里,镌刻在我的心坎上!
十日谈
家的烙印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明起刊登一组《我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