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带着自嘲、戏谑的故事。一位离开家乡南美小镇40年的阿根廷诺奖作家,在接到小镇的一封邀请信时决定重归故里,接受家乡人给他颁发的“杰出市民奖”。和大多数拉美作家一样,即使客居欧洲多年,这位作家在作品中描述的依然是家乡小镇萨拉斯。然而回到家乡,曾经是他写作资源的小镇人、事、物,又一次与已经功成名就的他进行了一场思想错位的碰撞:家乡人超越理性的亲昵打破了他所有的原则、好友和前女友的结合修改了他的回忆、恶棍以民族主义者的面貌煽动百姓、政客则以大爱为面具演出虚伪……
对于许多拉丁美洲作家而言,故乡并不意味着停止思考、张开双臂,与故土的缠斗常常是一生的修业。
电影中作家丹尼尔·曼多瓦尼冷峻、敏感,与一切宏大叙事谨慎地保持距离,以幽默感和刻薄面对着瑞典皇家文学院的褒奖和礼数,也以此面对着家乡熟稔的粗鲁和虚荣。而在这种纠缠和疏离中,在对于电影情节的解读之外,能看到的则是阿根廷作家的群像。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的文学重镇和阅读大国,对于拉丁美洲的文学艺术界而言,“布宜诺斯艾利斯”时至今日仍然是一座圣城。而至今每年书籍出版数量近3万种,总印数超过8000万册。巨大的读者乃至纯文学读者的群体,成为了本土写作者坚实的后盾。在这种土壤中,博尔赫斯、科塔萨尔乃至皮格利亚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作家群体成为了阿根廷的文学名片。
但诺贝尔文学奖仍然对于阿根廷是有亏欠的,这几乎是所有阿根廷人的共识。仅只路易斯·博尔赫斯一人,在同时代的世界文学中取得的成就绝不容忽视。今天在搜索引擎上键入“博尔赫斯”和“诺贝尔文学奖”,置顶的消息依然是《先锋报》刊载的博尔赫斯遗孀对于其未获诺奖的质疑。
发表自己的看法,佐以一点幽默感,就成为了阿根廷作家乃至知识分子群体独特的面貌。即使是对于阿根廷人奉若神明的足球,博尔赫斯也曾经发表过激烈的批评。这个荒诞的电影故事虽不能带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导演对于写作者的印象和期许。
相信在观影时,许多阿根廷人大概都会想到:如果载誉归来的是博尔赫斯,他会开一个怎样的玩笑呢?
万戴(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