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关注亚马逊入驻上海自贸区
今年1月6日,中国政府向挂牌刚满100天的上海自贸区送上了两份厚礼,一是国务院宣布在上海自贸区暂停实施一系列法规文件,呼应自贸区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的相关措施;二是工信部发布《上海自贸区试验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的意见》,新增试点开放四项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
境外媒体敏锐地注意到,外资电信投资商可在前三项业务中拥有超过50%的股份比例,在第四项业务中则可拥有最多不超过50%的股份比例。至为关键的是,“厚礼”还包括,因特网接入服务范围限定在试验区内,但其他业务的服务范围可以面向全国。中央政府还承诺对有意进入自贸区的外资电信企业“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美国著名的诺顿罗氏富布赖特律师事务所在其一份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国对外资进入的松绑和工信部服务项目的开放,落地上海自贸区的外资企业面临的将是重大的变化和机遇。
果不其然,8月20日,《华尔街日报》等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亚马逊入驻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信投公司)与美国亚马逊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的备忘录。会上传出消息,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之际,亚马逊将正式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国际贸易总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和跨境金融业务,该总部将成为亚马逊全球业务的枢纽。
据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方面透露,预计到2014年底将会有30家电商入驻“跨境通”平台。上海自贸区在税收领域有不少制度创新的做法,“跨境通”就是其中之一。据悉,目前“跨境通”主要形成了直邮中国模式和自贸专区模式。采用直邮模式的境外商户必须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处理售后服务事宜。采用自贸模式,企业就必须入驻上海自贸试验区开设账册企业,或在上海自贸区寻找有资质的代理企业。
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形势证实了美国诺顿罗氏富布赖特律师事务所描绘的前景:2014年将是外国投资者落地中国的重要的一年,中国工信部的开放政策将引导外资企业进入上海自贸区。如果说中国的市场解放史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话,那就是必须注意到外资企业迅速而决定性地投入中国,这些外资的进入已经开始引发一场各行各业争取自身在中国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竞争。因此,国际投资商务必看明白“2014年中国精神”,抓住机遇的缰绳,跨上飞速奔驰的中国经济“骏马”。
纽约时报 金改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的编辑部文章指出,中国政府推出的“异乎寻常”的改革实验是人们期望已久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步”。中国政府承诺,在这个方圆不到30平方公里的地方将允许外商更便利快捷地创办企业,投资商的资本进出将更自由便利,决定银行利息的将不是政府,而是银行自己。
文章称,上海自贸区就是邓小平当年倡导的深圳经济特区的“21世纪现代版”。人们相信,中国当局这一举措如同当年同意设立外资企业一样,将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更开放的改革,上海自贸区的成功运作已为更深入的金融改革打下基础。
文章指出,中国的金融体制有两大特点:一是规章繁琐,二是效率低下;两大弊病:一是欺侮存户和私人企业,二是无原则地支持国有企业。中国金融体制的这些特点和弊病造成一个后果就是促使地下钱庄的繁衍发展,这些被称之为“影子银行”的地下钱庄从私人处集资,再放贷给私人企业,这些地下钱庄的发展与风险和危机是同步的。毫无疑问,这正是中国急需改革金融体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政府对这一金融体制的改革,其中包括对外资企业的松绑,是非常清醒的,李克强总理就说过:我们要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子,上海自贸区就是新路子之一。
坦言之,上海自贸区能否导致更广泛深入的改革取决于政府对其松绑的程度。经济学家指出,中国政府应该有能力有效地规范货币在自贸区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流动。邓小平当年在南方的实验最终走向其他地区。今天,要衡量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程度,一个看点就是注意观察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否会涌现同样的实验区。
经济学人 启动自贸区是“里程碑”式事件
2013年10月5日出版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刊登了有关上海自贸区的一篇文章,题为“上海自由贸易区:下一个深圳?”
文章作者首先是对上海自贸区予以肯定,指出2013年9月29日启动上海自贸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主持记者会的官员发言中的43个“创新”给与会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作者对自贸区的发展前景也颇有些疑虑:“尽管当时的热情是如此的高涨,可是人们还是没有能见到众多详细的措施,比如因特网接入的程度,企业减税的幅度以及外国拍卖行在自贸区内的文物拍卖问题等等。”因为缺乏开放的细节,一些外商企业的代表,比如欧盟商会驻北京的代表,就开始大声疾呼“牛肉呢”。
上海学者对上述呼吁作出回应指出,上海自贸区是“规模宏大”的试验区,国内外因素正迫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老龄化现象严重,中国正面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而国外竞争对手也正加速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中国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速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随着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饱和,中国现在能做的就是开放一向被“抱得紧紧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这就是为什么诞生上海自贸区。上海的服务业占GDP的总量从2003年的50%上升到2013年的62%。而香港的服务业占到90%。因此,上海自贸区在提升服务业方面有足够空间,关键是要放开管制。
作者最后对上海自贸区的发展表示谨慎的乐观,因为他从入驻自贸区的30多加企业中看到了美国金融业巨头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派驻上海的代表承认他也没有获悉任何有关自贸区如何管理金融行业的信息,但是,他表示,花旗银行之所以入驻自贸区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他还指出,深圳当年起步时也没有许多详细的条款。他确信,只要解决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利率放开这两大问题,“更大的发展机会还在后头”。
2014年3月5日,《经济学人》又发表了一篇有关上海自贸区的文章。此次文章题目很有意思,题为“准备起飞:上海自贸区”。
文章首先就提到中国央行上海总部2月26日发布的自贸区外币利率市场化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将放开区内300万美元以下外币存款利率上限。该政策将于3月1日起实施,这是落实“央行30条”的具体举措:2013年底发布的“央行30条”(即《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就已提出“在条件成熟时,放开区内一般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文章说,自从去年9月自贸区启动以来,人们总有所疑虑,担心在这块土地上的改革是否会同当时的大肆宣传相吻合。外界的疑虑最主要还是因为透明度不够,不知道在这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特殊措施。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犹如静脉滴注一样,一个个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这些举措或许能解答上述的疑虑。迄今为止,因特网和金融业务看来是主要得益方。应该相信,在随后的日子里,仍会有后续的举措出台。
文章客观地指出,运用试验区模式来测试重大的改革,这是中国当局传统的做法。之所以青睐这一方式,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用试验区的成功来说服反对变革的对立面。邓小平就非常娴熟这一策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就是从四川和安徽的农业改革开始起步。上海自贸区的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模仿了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深圳推出的经济特区这一模式。
过去十年里,“试验区”之所以有所沉寂,主要原因在于试验区始终没有走出“试验”范畴。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各级领导强力支持话,试验区改革往往会随着领导职务的变迁而逐渐黯淡。有些试验区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同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因此,上海自贸区的一个亮点就是它获得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许多城市似乎都敏感到中央的这一意图,因此也开始纷纷推动本地自贸区,于是,上海“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开始无声地显现。
上海,也就因此具备了“准备起飞”的必要条件!
德法媒体 自贸区扮演极重要国际角色
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新社、法国各大平面媒体,以及德国之声广播电台和德国各大平面媒体对上海自贸区予以了持续的关注。
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作为中国内地首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将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更是对上海自贸区给予了连续的关注、报道和评论:按照中国政府的设想,上海自贸区是一个肩负着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途径的试验区。一年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分别从不同侧面对上海自贸区予以关注。如上海自贸区在黄金进出口业务上所扮演的角色,自贸区酝酿推出股权交易平台,自贸区试点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以及上海自贸区是对澳门横琴岛模式的突破等。
德国主要媒体同样对上海自贸区进行了大量报道,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开始。
德国《世界报》说,上海自贸区从通信到旅游等服务领域放开限制,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开始。首批36家企业和银行准许进入自贸区设立办事处。据网上公布的名单,德国企业也位列其中。
德国《新闻电视台》报道称,上海成立自贸区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迈向自由的前瞻性工程。因为一些以前难以进入的商业领域今后允许国外投资,国外企业将从中受益。例如外国通信企业可获得入网许可,参与中国通信业竞争。在自贸试验区内可设立外资银行,它们可自由规定存款或贷款利率。
但欧洲的关注更集中在以下问题:上海自贸区将如何保障司法独立。香港首富曾问,上海自贸区是否将对香港构成威胁?香港首富这一担心引发法国《回声报》关注。但《回声报》认为不必对此过分担心。因为香港同上海相比还具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那就是它的司法优势。据此,《回声报》提问:中国司法部门是否有能力在浦东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司法天堂?对上海自贸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也是重大的挑战和机遇。此外,除了司法领域之外,人民币在自贸区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也将对中国经济构成不小的威胁。中国当局计划在上海自贸区内自由兑换人民币,这就意味着将会有大量的人民币涌往国外。一旦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可以想象中国将有大笔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国外。这不仅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再投资,也将对国外的房地产业以及其他行业产生重大影响。鉴于上述原因,中国当局不得不有限度地开放对人民币的兑换,并且控制货币的流动量。也就是说,香港暂时可以缓一口气。 本版编译赵念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