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是比较重要的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作日每天早九点、晚五点,平均一天下来要接待25个人。目前,最高纪录是每天收进44份资料,紧张程度可见一斑。近日,记者来到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走近工商工作人员,聆听一年间发生在他们中间的点点滴滴。
在自贸区工作“杠杠的”
“这是历史性一刻!就像当年开发浦东的第一次起跑。去年9月29日,不少人在刚刚亮相、还挂着红绸的管委会牌子前争着留影。”打开手机寻找当初的照片,上海市工商局自贸区分局工作人员王连凤眼里满溢神采……
基隆路9号,这位来自风筝之乡的姑娘,走进敞亮的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换上制服,一如既往坐在窗口边。办事窗口依次排开,人流络绎不绝。
说起自贸区实施的工商新政,注册资本由“实缴”变“认缴”,马上让人联想起“1元钱公司”。在自贸区挂牌之初,这还是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王连凤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次,有人递来一份《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注册资本1元?”王连凤笑了,“出资多少,是投资人权利,但您认真考虑下,1元注册资本的公司对实际经营业务的影响……”一番沟通,申请人将注册资本改为1万元。
干工商8年多的王连凤,去年初才从办公室调到注册科,自贸区挂牌后,负责企业名称窗口登记。半年来她总觉常识“失灵”,“没想到全社会投资热情被‘瞬间激活’。”
“我和同事们曾经完成一天接待1700人次政策咨询任务。”在地铁里,小王都会被人认出来,“你不是自贸区办事窗口那个姑娘吗?”
小王的压力不仅源于业务井喷。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也考验着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作风。“我键盘下放着负面清单呢,”每天窗口都有种种新问题,甚至“疑难杂症”,“逼着你认真学习”,“总体上感觉杠杠的”。
今年5月,作为工商服务窗口的一名办事员,小王有幸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的企业注册改革情况。王连凤至今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一路上,总书记边走边问,显得亲切随和,平易近人。”通过这次接待,她感受到中央领导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视和期许,也掂出了这份期许背后的分量,“我们一线工作人员只有通过努力工作,让企业办事更便利,才能不负重托啊。”
难忘与总理一段对话
洪滢是18年的“老工商”,之前未曾想到,自己能有机会与李克强总理进行一番对话。
9月18日中午时分,外高桥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内人头攒动,听闻总理前来视察,坐在6号工商窗口的洪滢心情兴奋。突然,人群开始挪动,总理出现在她的面前,问题开门见山:“改革以后,执照证件是怎么发的?”
总理的提问直接而具体,体现出对基层办事流程的熟悉,让洪滢既惊讶,又有些措手不及。很快,她冷静下来,认真回答了总理的提问,“目前,证照发放涉及部门有工商、质检、税务,前台统一收取,后台协调流转,包括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外资备案证明等。”总理微微一笑,形象地概括说,“那你们是前店后工厂嘛。”洪滢记得清清楚楚,当了解到整个办证过程只需4个工作日时,总理就说,流程还能不能再优化呢?上海自贸区不是政策优惠的洼地,是制度改革的高地,制度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制度改革实际上是给企业的创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更优质的服务,让他们能有更大的空间,这个改革的空间是很大的,要释放出来。“我当时脱口而出,‘总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这些天,这段对话一直萦绕于洪滢心中,“作为基层办事员,我能感受到总理对自贸区改革的希望。把每一项改革落到实处,让企业真正受惠,才不负总理的期待。”
制度改革不随便说“不”
“用一句简单形象的话来说,在自贸区窗口单位工作,不能随便说不。”洪滢在上海市工商局自贸区分局工作,最深刻的感受是,许多政策措施、规章规定都在自贸区先行先试,考验自己的知识储备。“你会不断地问自己,对于新领域、新行业,我了解多少。如果我不了解,如何去面对别人的咨询和问题。”
比如有人咨询开办新的企业,碰到不熟悉的情况,洪滢会让咨询人提供资料,核定经营范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寻找依据。“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有些行业在国际上比较成熟,会让对方尽量提供代表其领域权威的东西供管理部门参考。”不停地学习,以开放的胸怀来看待工作,是洪滢在自贸区工作的心得。
王政强是外高桥的“老土地”,不过原来是在工商部门的办公室工作。从办公室到窗口,这个爽朗的新疆小伙子感觉对自己也是种转型。“第一时间跟进学习很重要,而且其中很多知识已经超越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范畴。”
和企业打交道多了,王政强深感企业不易,以及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性。“我发现,大多数企业到这里办事,平均每份材料都要受理两次,因为总有缺这个材料,要补那个材料之类的事情。”所以,他建议企业先咨询后提交,既节约时间,又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本报记者 陈杰
【记者札记】
营业执照“横版”变“竖版”,注册资本由“实缴”变为“认缴”,企业入经营异常“黑名单”后经营将处处受限,一系列工商管理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
一年前的9月29日上午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令人难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首批25家企业“诞生”并领取营业执照。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来说,一项项开创性的举措开始实施,与原先的“横版”营业执照不同,首批企业的“竖版”营业执照更为简洁明了,且注册资本由“实缴”变为“认缴”,营业执照的变化折射出自贸试验区企业的“出生”将更加宽松便捷。而这些制度已经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那天上午的颁证现场,首批企业高兴地拿到他们在自贸试验区的“出生证”。记者看到,这张《企业营业执照》与通常横版的营业执照相比更大一些,执照格式“刷新”成了竖版的。通常公司制、合伙企业、分支机构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营业执照格式是不同的,但自贸试验区诞生的首批企业不分企业类型营业执照样式一致,登记记载事项更加简洁。譬如,注册尾号为“0017”号的上海汽车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企业营业执照标明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企业类型和经营范围,成立日期和营业期限,证照编号和营业标识等信息。其营业执照的下方更醒目地标示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字样,让人一目了然。
“竖版营业执照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显示了自贸试验区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开创进取精神。”业内人士曾经这样告诉记者。
这张崭新的营业执照上,另一显著变化就是企业的注册资本由实缴变为“认缴”。譬如,上海汽车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企业营业执照的注册资本项显示为“人民币贰仟万元(认缴,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实收资本改为“认缴”制,就意味着企业在注册时不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宽松准入”的信号。
在自贸试验区开办企业,相关部门将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一口受理”,而无需企业到前置审批部门一一审批。譬如,自贸区挂牌前,企业申办营业执照要10个工作日,企业代码证2个工作日、税务登记证4个工作日,而在自贸区,由相关部门“一口受理”后,相关手续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网上流转,办理相关证照的时间大大缩短。
一年了,让我们看看成绩单:记者从市工商局获悉,截至9月中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近一年来共新设各类企业1.2万余户,对融资租赁类企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数据显示,自贸区内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5200余户。上海工商部门介绍,从新设企业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新设企业总数的54%、27%。大额注册资本(金)的企业明显增多是当前企业设立的一个显著特点。
自贸区对金融、融资租赁类企业的吸引力不减。一方面,金融类企业设立热情持续不减,累计设立金融业企业520家,包括了货币银行、金融信息服务、证券经纪、资本投资服务等各个行业类别。另一方面,近一年来,自贸区内设立商业保理企业28家,设立融资租赁企业303家。自贸区对融资租赁类企业的“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
市工商局日前公布的消息称,上海自贸区内已经有1467家企业,因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规定期限公示其年度报告,而被列入“经营异常”的名录。这是政府部门首次对自贸区企业实施事中监管所采取的一个重要行动。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