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不远的肇嘉浜路,儿时从课本上就了解其变迁:昔日的臭水浜,改造成当时沪上最宽的林荫大道。
早年,肇嘉浜碧波荡漾、岸柳成行、横贯东西,连接上海城厢和松江府城。后填浜筑路,到上世纪初,仅留日晖港至徐家汇一段,成为华界与法租界的分界河,水质日渐变黑发臭。解放前夕,浜岸聚集棚户2000多户,形成旧上海最大的水畔棚户区。20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根治被称为上海“龙须沟”的肇嘉浜,抽水埋管,填浜筑路。1956年12月底,肇嘉浜工程全线竣工,将一浜两路(浜南斜徐路、浜北徐家汇路)合为一路,道路中间为绿化带,共种植常绿乔木和灌木139586株,落叶乔木和灌木6865株;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命名这条林荫大道为肇嘉浜路。以后,肇嘉浜路又两度改建拓宽。
往昔肇嘉浜上有好多桥,从日晖港到徐家汇就有打浦桥、大木桥、小木桥、枫林桥、天钥桥等桥梁。填浜筑路后,肇嘉浜消失了,但浜上的桥名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枫林桥,初称丰林桥。1920年,北洋军阀松沪护军使何丰林在此征地筑了一条从肇嘉浜南到沈家浜(今医学院路)的马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丰林路,跨浜而建的木桥遂称丰林桥。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选定交通路(今平江路)道尹公署旧址为市政府办公楼,1928年将丰林路、丰林桥改为枫林路、枫林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有个古镇叫枫林镇,上海很多路名以省名、市名和县镇名命名,且枫林与丰林又谐音。当年,枫林桥畔曾发生过数起群众包围市政府,声援抗日救国的重要事件。尽管枫林桥早已拆除,但“老上海”还习惯称这一带为枫林桥。
肇嘉浜路上原先有几家很有名气的企业。近乌鲁木齐南路口的中国钟厂,以生产三五牌时钟而闻名,只要上一次发条,就能连续走三个五天。以后又改进,上一次发条能连续走上一个多月。三五牌台钟,是那些年新婚家庭必备的嫁妆。紧俏时,要凭票供应。与中国钟厂相邻有家景福针织厂,主要生产汗衫、棉毛衫、薄绒衫、天鹅绒服装、儿童印花套装。该厂生产的飞马牌100/2支精梳精漂汗衫1985年获得过国家金质奖。肇嘉浜路近天钥桥路,原先有家出品凯歌牌电视机的上海无线电四厂。上世纪60年代初,上无四厂主要生产五灯电子管收音机、电唱收音两用机,以后研制生产各类雷达。1972年研制生产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973年,凯歌牌4D4型23厘米(9英寸)全晶体管电视、收音两用机投入批量生产。一台凯歌9英寸黑白电视机,曾是那个年代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
在肇嘉浜路天平路口徐家汇公园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充满历史张力的烟囱,让人记得这里曾经有过一家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先驱之一的大中华橡胶厂,联想起它的历史和辉煌:1927年建厂房;1928年投产,日产双钱牌套鞋近千双;1934年双钱牌汽车轮胎试制成功,在中国轮胎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57年双钱牌汽车轮胎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1964年试制出国产全钢丝子午线轮胎;1990年在中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工业企业中名列第215位……
如今的肇嘉浜路,已成为市区道路“三横”南线主干道,是一条很有气势的景观路,绿地铺洒、花团锦簇,高楼林立、美食集聚,东首有打浦桥日月光中心,西端有徐家汇美罗城,其间还有张生记、王朝、小南国、苏浙汇等各色餐馆。入夜,灯光绚丽,人流不息。肇嘉浜路的变迁,演绎着上海城市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