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读了夜光杯公众号上的文章《诚也勿扰》,很想来个互动,就提笔写了下来。
人与人真的不同,有些人老了、病了,会期待看望的人越多越好,会高兴、会感动。而有些人却正好相反,就如文中所举的例子。我有个中学班主任,今年已八十七岁,住城隍庙老城厢那里。我对他念念不忘是因为当时深得师宠,可以说,在我还是个初中生时,就已得到了上台讲课的扎实锻炼。数年前,我想趁女儿结婚送喜糖的机会上门看望他,却被他再三真诚地婉言谢绝。之后我就改用其他方式与他保持联系,以表寸心。这当中我逐步感受到,在老师的心里永远不会拒绝学生而只会以学生为荣的。就是朋友之间亦如此,有的时候,拒绝只是他们保有自尊的一种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他们的意愿,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牵挂。比如当不了面,那就在别的场合真诚地赞美他们的美德、功绩或其他长处等等。其实这才是他们最乐意接受,也是最想听到而又很难听到的。因为传统的国人,无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亲友、朋友、同事之间,似乎真不如老外那样善于说赞美的话。除非出于功利的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而作为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想被得到肯定,也都想听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追悼会上的美誉,说得再花好稻好,当事人也已听不到,且并不一定稀罕。所以有看破红尘者甚至叮嘱家属,连追悼会都不必举行。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非诚勿扰》里不是正有这么一段搞笑的恶作剧,当事人为听一听他死后朋友们到底会说些什么,而给自己开了个追悼会吗?这种黑色幽默流着眼泪的笑声背后,难道不正是人们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