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我坐了
博爱座
朱晓昆
  朱晓昆

  节前和家人去台北度假。自由行,一张悠游卡到处逛,也得以体验各类公共交通工具。

  在捷运(地铁)和公交车上,我总会留意观察一下那几个被称为“博爱座”的位子。它们通常被安排在车厢靠近门口最方便上下的地方,看上去那么显眼,又似乎那么不引人关注。显眼是因为座椅刷了深蓝漆色,和其他座位的颜色明显不同。不引人关注则是因为即使在车厢拥挤时,有提了东西或面露疲惫的年轻人、哪怕中年人上来,他们也不会朝那里多看几眼。这些位子就在他们身边一直闲适地空着,等待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落座。

  没有想到,几天之后,我却坐了回“博爱座”。那天大雨,我们在淡水坐公交车到渔人码头。车还挺空,不过除了一个博爱座没有其他的空位了,我自然就站着了。这时,一个坐在博爱座上的老太招呼我:“来坐这里吧。”我摇摇头说:“不用了。”不一会儿,突然感觉到有人在背后拉我的衣服,才发现那老太扶着栏杆摸摸索索走过来:“去坐,去坐,地上太滑,要摔跤的。”动荡的车厢里,我赶紧扶她走回去,并在她旁边的另一个博爱座上坐下来。她很开心的样子看着我说:“如果有老人家上来你再让好了,下雨天站着不安全。其实我有时候看你们站着也心疼的。”

  一个座位事小,一份暖意却令人动容。爱和关怀,是可以这样互相传递的。想来那老太也是一直受到专座的照顾,看到别人对她的敬重和礼让,心里满怀着感激,某种情形下,这感激便化作对他人由衷的善意。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场合,都可能出现如此的轮回,愿意付出,真诚感恩。曾听很多人说,每次不经意间帮到了别人,哪怕是主动对别人表示了谢意或者歉意,都会有些暗暗的喜悦;然后,如果在不经意间收到别人同样的回馈,喜悦就会放大了。

  希望能常常去这么做,希望享受到这些喜悦的人更多一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阳光天地
   第A29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3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群防群治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我坐了 博爱座
吃鱼纠纷背后的旅游业纠结
沉入生活 的芭比
为“财先生”造像
乡愁与“城愁”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我坐了
博爱座
2016-02-17 2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