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乡愁与“城愁”
王石川
  王石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古代有,现在有,未来也有。只要有迁移,有人口流动,就会有思乡,有乡愁,有挥之不去的故土眷恋。

  去年10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透露,1978年城市化率为17.9%,2014年城市化率为54.8%,约7.5亿人生活在城市。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集体性乡愁也将更加沛然。

  有乡愁,就会有“城愁”。如果把乡愁简单理解为怀念家乡,那么城愁是不是可理解为思念城市?我虽在乡村生活多年,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城里度过,所以既有乡愁,也有城愁。特别是回到乡村时,过不了几天,就开始思念城市,渴望回到城市中去。

  这种需求,更多是身体上和生理上的。毋庸讳言,在中国的一些乡村,如今仍然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宽敞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WiFi,没有娱乐设施,也没有图书馆,没有垃圾处理系统,甚至电力供应也不稳定。空气倒是新鲜,但是生活不方便,上个厕所、洗个澡,四处逛逛、出趟门似乎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说来奇怪。小时候没用过马桶,倒也适应了那种臭气熏天的蹲坑,可是当习惯了马桶之后再用蹲坑,已经极其不适。小时候,用过油灯,也没上过网,可如今哪怕一天不上网,就忍受不了。至于吃水,小时候用水井,打一桶水都费力费时,在城市生活后用自来水不是问题,但是回到乡村吃井水,便担心这水有污染……

  我们常说回不去的过去,这过去既指时光,也指现场,彼时的场景,彼时的生活条件。“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是门前的镜湖水已经枯竭了,河沟里被垃圾填满,美好记忆一去不返。其实,所谓的乡愁美学在现实面前也经不起推敲。

  我们这一代进城读大学后又留在城市的人,对乡村有天然的好感,毕竟我们的血液里有乡村基因,但是我们已经不大可能适应乡村生活,起码适应不了目前生存条件仍很简陋的生活。

  不适应,不等于背叛乡村,也不是嫌弃乡村,而是不愿意回到那种落后的生存状态。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较为合理的现代化,都需要城市和乡村的“相看两不厌”——城市需要乡村的恬淡和舒缓,乡村需要城市的焦聚和创造。诚然!反对将乡村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反对城市粗暴地侵略和蚕食乡村。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从乡愁到“城愁”,从城愁穿行到乡愁,我不愿意为乡村唱挽歌,也不愿意乡村被封闭起来供人凭吊,更不愿意乡村文明被瓦解,只希望乡村不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掉队,希望乡亲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希望乡村有生机、有活力、有个性地存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阳光天地
   第A29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3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群防群治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我坐了 博爱座
吃鱼纠纷背后的旅游业纠结
沉入生活 的芭比
为“财先生”造像
乡愁与“城愁”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乡愁与“城愁” 2016-02-17 2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