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因为独奏家是俄罗斯钢琴大师米哈伊尔·沃斯克列辛斯基,因此被吸引着前往欣赏。这可是俄罗斯首屈一指的钢琴大师啊。而在听完整场音乐会后,却意外地对琴行的概念有了完全颠覆性的改变——因为邀请俄罗斯大师来上海开音乐会的不是演出公司,不是音乐学院,也不是音乐剧场,却是一家琴行。
顾名思义,琴行的本分是卖琴。几十年来我们所看到的琴行也都是如此。随着市场的发展,悄悄的,琴行除了卖琴,也开始卖琴谱了,销售范围从卖琴延伸到卖书,是方便学琴者,也是卖琴的延伸,还不足为奇。再后来,有琴行办起了音乐学校,仔细想,这还是卖琴的延伸,但跨进了教育界。而这次,当大名鼎鼎的米哈伊尔·沃斯克列辛斯基大师被邀请来开音乐会,琴行这次是跨进了演出领域。
这不是琴行的一次次华丽转身!跨进这么多领域,琴行还是琴行,目的还是为了卖琴。卖谱,是卖给琴童;办学校,是教琴童学琴;办演出,也是让琴童不要整天在家里练琴,要多开点眼界,看大师是怎么弹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琴童,并不有违初衷啊。难怪那天音乐会,剧场内都是一对一对的——不是男女对,而是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场内那个吵啊,实在有点吃不消。据说票子都是琴行自己的渠道卖出去的,很轻松就满座了。主办这次音乐会的是柏斯琴行,在上海之前,俄罗斯大师已经先后在香港、广州、成都、北京有过演出,上海是最后一站。
可以说,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举办的钢琴大师独奏音乐会,还很少有这样规模的巡演。由此可见柏斯琴行的琴童规模有多广泛。
在一般人的眼中,81岁高龄的米哈伊尔·沃斯克列辛斯基还不太“有名”。但行家就知道他的分量了。音乐会第二天,大师在上音举行大师班,来的都是钢琴教师和专业学生。比起昨晚的音乐会,安静多了。
钢琴在国际上发展了三四百年,出现很多流派。而比较大的便是德奥学派和俄罗斯学派。这里的“大”不仅是指人数众多,还指影响。全世界有头脑的年轻钢琴家都希望自己能从一开始学琴就到那里去深造。当然还有别的流派,但都不及这两个。比如美国出了很多有名的钢琴大师,但我们至今没有听说有一个美国钢琴流派。当然我们也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进了这个流派就一定会成为大师。毕竟一切学艺都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名师领进门只是一种捷径。
但在俄罗斯众多钢琴家当中,沃斯克列辛斯基却是众所周知的名师门下的高徒。他的老师列夫·奥柏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届的第一名——据说1927年首届肖邦钢琴大赛举办时的波兰政府与苏联政府并不友好,但终究还是折服于奥柏林的非凡艺术,授其以第一名。奥柏林也是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最佳拍档。我们现在但凡看到奥伊斯特拉赫的独奏唱片,只要不是与乐队合作,多半是奥柏林钢琴伴奏。
当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家都知道沃斯克列辛斯基是奥柏林最得意的学生,被提为自己的助教,这可是得真传的保证啊。再写一句专业音乐学生们都能听懂的话:在学生时代,他纯熟地掌握了车尔尼全部50首练习曲(Op.740)——这是真正的童子功。
从前苏联至今,他是家喻户晓的大钢琴家。22岁时被肖斯塔科维奇指定在“布拉格之春”为作曲家的《第2钢琴协奏曲》首演,与超过150位指挥家有过合作,他的学生赢得126个国际音乐比赛奖项;他拥有数量庞大的演奏曲目库,包括贝多芬全部奏鸣曲、肖邦全部作品以及各作曲家的协奏曲多达54首;他出版了包括斯克里亚宾奏鸣曲和练习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和肖斯塔科维奇第2奏鸣曲在内的40张唱片……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强调:这是一位真正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承者。那天没有去现场的乐迷一定会后悔的。这样的大师来上海,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