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黄滨要来上海,同钢琴家郑吟合作,演出莫扎特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几首奏鸣曲。遗憾地告诉各位,4月底我买票的时候,余票就仅剩下个位数,当然本文并非建议大家去买票,仅是略谈这位目前多少受到忽视的小提琴家。
票子都售磬了,如何还能称为“受到忽视的”呢?可惜这是事实,我国当代的演奏家尽管出了不少人才,各人受到的关注却大不相同。整体来说,是钢琴方面最受瞩目,大提琴因为王健的原因紧接其后,秦立巍也同环球签了约。小提琴方面就冷落些,这位黄滨的情况尤甚。与同辈的吕思清,或年纪比她略小的宁峰相比,黄滨在国内的名声实在不能同她的演奏相匹配。我所信任的乐评人中,为她鸣不平的大有人在。这次的票子迅速完结恐怕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还有识货之人,第二就是她来得太少,以至大家更不愿错过机会,第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交小音乐厅的座位实在不多。
倘要介绍黄滨其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无疑是她从少年时就开始累积的一系列光辉的奖项,可这些恰恰又是我认为不值得在这里谈的。如果说学历还能成为工作的敲门砖,那么对一位要走大师之路的小提琴家来说,奖项就几乎连敲门砖都算不上。
黄滨的演奏首先抓住听者的是其中丰富的音乐性,对于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在处理乐句和发音方面体现了深厚的修养。尽管拥有了不起的技艺,她的演奏最动人之处却在于演奏者的个性——这是一种成熟的艺术生命自然流露的个性,而一点没有为个性而“个性”的倾向。之所以需要保留那个引号,是因为这已成为当下时代的问题。相对于老一辈人,20世纪下半叶成长起来的演奏者曾被指责为个性匮乏。或许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一些人开始追求个性更为张扬的表现,结果却并不都能成功。
譬如一段时间以前,我现场听了一位在国际上相当有名的小提琴家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发现原本已经很浪漫、热情的作品又被演绎者加上了太多、太强的速度变化的摇曳感,力度对比方面也有画蛇添足之嫌。结果适得其反,尽管他的发音不错,演奏整体上仍显得造作。因为这种“个性”不是音乐修养的产物,而更多是为了对抗“无个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黄滨目前发行的唱片不多,其中一款《巴洛克小提琴名曲集》(由Naxos出版)却很能说明问题。它的曲目包括维塔利《恰空》,塔蒂尼《魔鬼的颤音》,巴赫无伴奏的选曲,及亨德尔、维瓦尔第的奏鸣曲。以《恰空》为例,该作不仅拥有绝美的旋律,技巧也实在华丽,其中流露的激情哪怕放在19世纪都足够强烈了。黄滨将海菲斯视为理想的小提琴家,后者对该作的演绎是传奇式的,让人目瞪口呆。在这种情况下,黄滨的演奏益发显出她成熟的音乐观念,因为她丝毫没有模仿那位楷模。她的琴声一出来,几乎让我想到格鲁米欧,那种淡雅,发挥出小提琴最本色的美;没有任何讨好听众的修饰,却是韵味悠长,长到我过后数月都不忘。
表现该作复杂的曲情,她的演奏偏于温婉,又充满自发性。而这种自发性,总让听者感到是出于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处理技巧性段落时,如果她愿意,不难取得比唱片中更华丽五倍的效果,但小提琴家并没有这么做。处理《恰空》炫目的华彩段,她反倒有意收敛,避免扰乱自己在整体中追求古朴的大格局,这就是技巧为音乐服务。这样的品质亦出现在巴赫、科莱利等人的作品中,所以哪怕有多位巨匠的录音在前,黄滨的演奏也没有黯然失色的感觉。
这样一位小提琴家,目前可见的唱片只有寥寥三张,一些迷人的曲目她录了音,却仍未见发表。在此为黄滨呼吁,各位乐迷如果错过本月这场,下一次千万要关注这位小提琴家。也希望她前一段时间灌录的莫扎特奏鸣曲能尽快在国内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