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先父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批他年轻时就读无锡国专的教科书,其中有校长唐文治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上下册)、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上下册)、王蘧常的《诸子学派要诠》、蒋伯潜的《文体论纂要》《文心雕龙》《详注通用尺牍》等。虽然它们纸质泛黄发脆,但保存完好,打开书页,依然仿佛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到前辈们研读国学、教书育人的情景。
无锡国专是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它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创建于1920年,1928年改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9年4月,无锡解放,经苏南行政公署批准改名中国文学院,1950年秋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1952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理学院合并,在东吴大学旧址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唐文治曾为校长。
先父就读的是无锡国专沪校,设立于1939年,1941年正式复校授课。校舍暂借上海康脑脱路(今康定路)的通州中学,后移至北京西路的嵇山中学。该校1950年并入锡校。唐校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沪校办得有声有色。当时沪校名师荟萃,各展所长,学风纯正,学以致用。国专办学的十六字理念:“熟读精审,循序渐进,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王蘧常、王绍唐、郝立权、钱钟联、夏承焘、张世禄、陆修祜、周予同、周谷城、蒋伯潜、朱东润、吕思勉、朱大可、魏建猷、金德建、唐尧夫、郭绍虞、胡曲园、许国璋、方诗铭等国学专家、教授学者纷纷登台讲学;学生则如饥似渴,务实求真,学校没有图书馆,学生就到上海图书馆等借阅。学生组织国风诗社、史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谈诗论史,撰文出版。同时,师生们关心国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家危难之际,勇敢地走出书斋,投入各种抗日和反独裁统治的斗争。国专沪校建校十数年,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植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和社会栋梁。据杨廷福、陈左高教授的《无锡国专杂记》一文记载,马茂元、周振甫、鲍正鹄、冯其庸、汤志钧、徐兴业、陈祥耀、朱星、江辛眉、陆以鸿、翁闿运、周坚白、周慧珺、唐尧夫、沈蘅仲、张撝之、何以聪、姜烈、许威汉等众多后起之秀,术有专攻,声誉卓著,为母校赢得了无数荣耀。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更名后的苏州大学在报刊上刊登收集校史资料的启事,父亲当时就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史料。“人生唯有廉节重,世界须凭骨气撑”,这是唐校长在交大上海学校时用以勉励学生遵道经世、治学致用的一副对联。我想,这不正是唐校长和老一辈国学大家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