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官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皇家的富丽堂皇、气派威仪。
但紫砂器自明始以来,一直吹的都是民窑风,古拙、小巧且简约。偶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人壶,也只局限于野逸文人的小圈子。一直到清三代,当时官窑景德镇的瓷器,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所以在“题材多样性”的选择下,才有了清三代官窑紫砂器。
总体来说,官窑紫砂的特点是“跨界和融合”,风格繁复富丽。此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彩釉、泥绘、贴花、模印、堆雕等大量装饰手法;二是自然仿生文玩到达顶峰。光彩夺目地表达,并无壶艺家个人风格的凸显。
一、阳刚、壮美的康熙时代
在康熙看来,奢华的帝服、灿烂的珠宝、雕龙描凤的家具代表的都是新皇朝的气象。
平三藩收台湾征蒙古,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要的东西自然都是高调的。所以,康熙时代的陶瓷,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古拙得都很有新意、色彩也大胆出位。在他的鼓励下,工艺技术突飞猛进,创新不断。为了真正达到“前无古人”,他尝试着用在铜胎上的西洋珐琅彩移植到紫砂泥壶上。
当然,我们说,起点未必是“幼稚”,重点也未必是“极致”。艺术因为包容性和多元化才能走到今天。而作为民间工艺的紫砂器,正因为材质独特的可塑性和多种工艺地融合,才可能有千姿百态地呈现。
新朝建立,百废待兴,展现精湛的工艺当然是王道。这种对财富和权力的极度赞美,使得整个国家都有了健康向上发展的动力。
二、雍正重新捡回清新、静雅的审美情趣。
雍正时代的紫砂器,则相对要比康熙时代柔和、朴素,更具内涵一些,器型的线条也没有康熙那么硬朗。雍正自称为佛门弟子中的“大掌门”,修身养性、务实低调,他调理陶瓷上的色彩,也和他调理财政上的赤字一样高明。
据说这位“四爷”喜欢仿造前朝的各种名瓷,偏爱宋代单色釉和永宣青花。也正因为他对陶瓷艺术语言的精准探索,使得粉彩紫砂壶也精巧逼真、楚楚有致,据说他挑选的画工、制釉多为来自瓷区的能工巧匠,纹饰与官瓷釉彩相类。
并且,他还重新吸收和丰富了明末文人壶裸胎的审美情趣,把堆雕和泥绘工艺运用在紫砂壶上,什么壶型配什么泥料、什么书法配什么图案……反复琢磨、仔细推敲。
紫砂与雍正,如千里马逢伯乐,我们终于又在官窑里看到了“素面素心”的砂壶,似乎还沾染着江南的水雾,像万花丛中挂着明艳露珠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