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院里的桑树还未冒芽,我的小蚕已经不知什么时候从蚕卵里钻出来了,这可是第五代的蚕了,是每年挑选最好的种蚕留下的后代。好在现在不用像儿时和同学一起提心吊胆地去偷采农家的桑叶。有了互联网,在网上就能订购鲜嫩的桑叶。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蚕周身黑黑的,体小如蚁,故称为蚕蚁(一龄蚕)。我用事先准备好的鹅毛把孵化出来的蚕蚁扫到剪小的嫩桑叶上。每天换桑叶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黑黑的蚕蚁与干枯的桑叶交织在一起,一不小心就会连同残叶一起扔了。所以必须仔细地,反复地查找才能确保没有蚕蚁被丢掉。
四五天后蚕蚁开始“休眠”,如睡眠般不吃也不动,一天后它会把土黄色的旧皮蜕去进入第二龄。像这样的休眠四五天就有一次,每次褪去旧皮后,幼蚕的颜色就会变淡些。蚕从蚕蚁到吐丝结茧共蜕皮四次,颜色由黑色直至变成白色。正如“食尽柔桑无计筐,黑丫化作白娇娘” 。
第四次蜕皮后蚕进入第五龄。柔软而富有光泽的蚕身好像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裳,十三节的身体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一对尾足。身体两侧有九对黑点,那是蚕的呼吸器官。从四龄蚕起还能看到蚕背上有一条蓝色的“背脉管”,时粗时细地显示着心跳般的生命力。此时的蚕食桑量极大,长得很快,一般蚕体长可达6~7厘米。我养过最大的蚕可以长到8厘米。
我最喜欢听蚕吃桑叶时发出“沙沙”的响声,觉得那是一首舒缓的旋律,令人感到安宁,尤其是在静静的夜晚。《蚕妇吟》中说道,“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蚕食”的威力着实令人震惊,铺上不久的桑叶转眼间就会被吃得只剩下叶筋,但这叶筋就像一张美丽的网。我常想,把叶筋压平晾干后是否可以做成一枚别致的书签。
到了五龄末期,蚕宝宝食桑量明显下降,身体渐渐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蚕的头和胸部昂起,口吐丝缕。这时的蚕宝宝会找它认为合适的地方结茧,也就是俗话说的“要上山了”。记得小时候我们会去菜场讨些稻草,扎成三脚架。蚕会钻进去吐丝。现在很难找到稻草,可以用纸盒做成小格子供蚕结茧。
蚕去结茧前,我都会和它们一一告别,因为等它们出来后就已经不再是蚕宝宝了。我不知它们有没有蚕时的记忆,但是我珍惜和它们一起度过的日子。蚕一般需要两天两夜才能结成一个茧,并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蜕皮成蛹,过约十二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雄蚕蛾交尾后即会死亡,雌蚕蛾用一个晚上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死去。
蚕的一生经历了蚕卵、蚕蚁、蚕宝宝、蚕茧(蚕蛹)和蚕蛾五个阶段,生命周期总共只有四十多天。可蚕在经历每个阶段时都有对生命的考验。在我养蚕的过程中,我亲眼看到,不是每一颗蚕卵都会孵出蚁蚕,不是每一条蚁蚕能顺利地完成四次蜕皮,不是每一条蚕宝宝都能结出完美的蚕茧,也不是每一个蚕蛹都能破茧而出成蚕蛾。
“为报罗敷饲养情,不惜作茧缚余生”。春蚕吃的是桑叶,吐的却是月光般柔亮的蚕丝,它感激和报答世界的方式是朴素的。我崇敬这优良基因的代代相传。古诗中所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我似乎感到,春蚕到死丝不尽,精灵轮回报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