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外科风云》本周谢幕。从最初的差错不少、差评很不少,“槽点满满,看不下去,技术硬伤太多”、“是披着医疗剧的偶像剧”;到大半个月后北京卫视连续四天黄金时段城市网收视第一、豆瓣评分逐步回升至7.5分,还有网友安利说,“这个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没有去煽情的讲医患矛盾,没有卖惨把医生包装成白莲花,而是直击医学伦理,在理想,现实和科学的矛盾之处讨论什么是医生的职业坚守。“
44集长剧播罢,免不得想要问,当我们看《外科风云》的时候,我们期待看到什么,又看到了吗?
首先,我们期待看到真正专业的医疗剧。众所周知,在国内电视剧市场上,医疗剧并不是创作的主流,在古装仙侠、抗日谍战、言情偶像题材泛滥的电视屏幕中,现实的医疗题材甚至因为缺乏娱乐性以及高度的专业性,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缺口。《外科风云》的开播,顶着期待。但的确也顶着压力。可惜,该剧还是没能避免医学、医疗专业性内容错漏的出现,很快《外科风云》官方不得不对“没能做到绝对的严谨和全部真实地还原细节”公开道歉。
全剧播完,客观地讲,从医生的角度去看,《外科风云》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细节,的确也能找到很多做得不符合医生要求的地方。还有医生指出,如果电视剧里面的剧情更多一些普及医疗知识的内容可能会更好,比如说外伤怎么处理,骨折怎么处理,心脏骤停怎么处理;“又比如食道闭锁,老百姓不会有太多印象,因为很少有人会接触到这个病,常见病或者是能引起共鸣的东西可能会更好一点。”在创作、编剧的过程中加入更多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把关,对于未来的医疗题材作品再尝试,非常必要。
其次,我们希望看到精湛的表演和明快的节奏。我个人认为,《外科风云》基本做到了第一点,虽然女主角白百何的绯闻,让这部剧开播伊始得到了不少一星差评,甚至让她所扮演的角色跟着讨人嫌弃起来,但客观地讲,从主角到配角,甚至到客串,《外科风云》的表演在国产剧中已属上乘。剧集收官前,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还发长图微博说:“(《外科风云》)展现的以胸外科医生为代表的医院生活,是如此的真实。庄恕、扬帆、陆晨曦、陈绍聪,这些鲜活的面孔,仿佛就是我的同事、仿佛就在我的身边与我并肩工作。”
至于明快的节奏,《外科风云》虽然拍摄和剪辑上功力尚可,但不幸和大多数国产剧一样,也存在注水的问题。如果说调查陈年医疗冤案是主线,并不影响急诊室和病房的戏份发挥,那么以上周五播出的第35集为例,一边傅博文登门求修敏齐披露当年真相不果,灰溜溜出门,门口偏偏遇到前来订立攻守同盟的扬帆,尴尬地擦肩而过,修敏齐捏着扬帆的软肋,欲擒故纵……剧情起承转合,“激战”正酣,很是好看。另一边,却突然就接上街头跑酷救弃婴,泪光闪烁,音乐煽情。这几乎是在刚刚点燃的引线上浇了一盆冷水。国产电视剧,一方面不厌其烦用尽所有线头,杀死留白的艺术,另一方面关键时刻打岔,如同和耳背的人对话。于是又臭又长。
再者,我们希望一部医疗剧,能够呈现医患方面各自的不易,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一点上,我坚持认为《外科风云》虽然有差错,有纰漏,也有注水,但瑕不掩瑜。在翻查豆瓣评分时,也看到有网友这样写道,“一部影视剧集,能关注医务工作的现实问题,尽力去展示医务群体的一个侧面,展现我们工作中可能出现甚至说出现过的问题,展现临床可能面临的突发状况,我们的无奈,纠结,我们在规则中可做的与不可做的,这就是诚意,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致敬,各地各级医院具体情况不同,不可能100%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但是只要愿意去关注这些问题,那么我心存感激。而且对我来说,这个预期完美达成。”知乎上一位医生也回答道:“这部剧里反映了很多我们行业现况,患者的困难或者蛮横,医生的逐利或者艰辛;这些日常,尤其是医患之间的沟通方式有不少都拍得很真实。不要跟我讲这剧里丑化了谁,贬低了谁,这些事情在我面前也都真实的发生过不止一次。在生命面前谁又不卑微,谁又能保持风度。患者的绝望,医生的无奈,不经历过怎么会懂。在一个值班的夜里,能从一部剧里面汲取到一些当医生的正能量,看到一些这部剧为医患沟通搭建的桥梁,我是知足了。”
无论是对《外科风云》的鼓励,还是对后来者的要求——一部好的医疗题材作品,或许可以不是纪实片,或许有艺术化表达尺度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起码——要让普通观众,通过一部作品对医护人员多一点点理解,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要让从业人员,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励自己继续在这行努力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