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古根海姆:一个馆救活一座城”,说的是上世纪西班牙老工业城市毕尔巴鄂夕阳西下、奄奄一息之时,古根海姆博物馆出手。最后,这座城市复活了,现在成了西班牙的明星城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是机缘巧合,还是艺术真有如此魔力?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该市复兴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今年迎来20周年。应该说,这座博物馆让一座造船、冶炼闻名的城市重生。
毕尔巴鄂市(Bilbao)始建于1300年,先是因港口因造船而逐渐兴盛,后来因铁矿而再度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衰落。1983年的一场洪水把该市老城摧毁,城市雪上加霜,虽经各届政府百般努力却无回天良策。
也许是受到伦敦、利物浦、巴黎用文化艺术改造老城的启发,1997年毕尔巴鄂市也试图借助艺术的力量改造城市滨水“工业锈带”。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内尔维翁河河道需要整改,老旧的航站楼也不好使了。正在这时,古根海姆博物馆来了,这时的古根海姆已经是“文化产业”的代名词了,正欲在世界范围内呼风唤雨。
毕尔巴鄂的河水变清了,鱼儿也回来了,河上还新添了卡拉特拉瓦设计的人行天桥——“白桥”,他设计的航站楼——“和平鸽”,还有英国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29个地铁站;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古根海姆博物馆。
“当时的毕尔巴鄂,新闻常常是负面的,不是工厂关闭就是恐怖袭击。”古根海姆博物馆负责人胡安·维达尔特说,博物馆更像是一场蓄力已久的逆袭,“它的使命就是要修复创伤,向世界大声喊出复兴的雄心和抱负。”
盖里的设计被称为“未来建筑提前降临人世”
由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甚至被称为“未来建筑提前降临人世”。整个博物馆结构体是借助一套为法国军用飞机制造所用的设计软件逐步完形而成的,整个造型仿佛如兜头一阵大风吹皱了一船风帆,乍一看乱蓬蓬的。建材用的是玻璃、钢和石灰岩,在屋顶乱卷的金属片就是帆了,整个造型呼应的是数世纪前西班牙的海上辉煌。
于是,我们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博物馆就是第一重滨水景观:一群欢呼雀跃的金属板,让毕尔巴鄂这曲凝固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再往北看,长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仿佛如河中粼粼的波光,聪明的盖里让终日阴影中的建筑表皮穿上铠甲,这样阳光跌落到任何位置,都会惊起亮闪闪一片,像阳光下的鸥鸟光羽熠熠。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彰显了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魔力”。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第一场展览就是“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观众数量甚至超过本市人口3倍多,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加上带动展览衍生品的出售,收入可谓盆满钵满。
争做第二个毕尔巴鄂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梦想
毕尔巴鄂因博物馆而一跃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连好莱坞的电影首映式也选在这里,大家惊呼:一座建筑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命运。一阔,人说话都不一样了。难怪该馆理事会官员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有130多个城市想与古根海姆合作建立分馆。”争做第二个毕尔巴鄂已经成为了许多城市的发展梦想。
古根海姆的运作模式为何成功,以至柏林、莫斯科、立陶宛、阿布扎比纷纷“联姻”或者接洽中?
有人总结为四点:树立高级别的收藏标准、举办权威性的展览、设立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奖项、建设遍布全球的分馆。也有人把该馆开创出的一条适应全球化特征的艺术产业运营方式直截了当地称为“古根海姆模式”: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同样也就造就了博物馆本身的国际地位;与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脉动合拍、同步,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视野,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展览天地;强调展览规模,树立精品意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甚至通过卫星全程监控“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展品的陆路运输。还有,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注重拓展展览的派生产品,充分挖掘展览的附加值;成功的运作模式赢得各种重量级机构、财团的广泛参与,相得益彰。
可是,古根海姆的文化艺术运作方式并不是处处凯歌。前几年,柏林古根海姆也歇业了,最近芬兰赫尔辛基的古根海姆,法国人方案成为实施方案公布后,也传来当地议会否决了出资动议而搁浅的消息。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的观众1998年创下130万的纪录后,也呈逐年下滑的趋势,2016年的数字尚未见到,但业内人士说,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没有吸引人的展览内容,仅凭前卫造型的美术馆没法儿满足民众求新求奇的需求,博物馆经营的挑战随之而来。
[ 观点 ] 内容为王
虽然,形式千变万化,渠道五花八门,但无论是文化产业、文艺作品,还是博物馆业,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内容为王。
正如论者所说,再前卫的造型,再大咖的设计师,最终留住观众的还是不断推出新意满满的展品。什么样的展品才是王者归来?当然是反映大时代、深入百姓生活的“接地气”的作品,只有接地气才能赢得共鸣,收纳掌声,才能有“产业”化出,否则再好的艺术形式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