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批经典电影在内部放映,供专业人士观摩。我是一家影院影评组的影评员,有幸忝列其中。3月29日,地点上海学术电影院(也就是宁波路上的新光影剧场),我观看了大名鼎鼎的《乱世佳人》,并购买了第一份电影说明书,说明书上印着“资料影片观摩简介材料”,大小为16开,2张4页,字印得大大的,故事梗概也就四五百字。不久以后看的《出水芙蓉》,故事梗概少到只有一百余字,尽管惜墨如金,但对观看电影,理解电影,欣赏电影还是很有帮助的。
说来不怕笑话,正是从说明书中,我认识了费雯丽、克拉克·盖博,我知道了《乱世佳人》获得过十项“奥斯卡”金像奖。不过严格说来这还不能算说明书,不仅内容简单,而且印刷质量也一般。到了这年10月16日,观看苏联故事片(那时苏联尚未解体)《两个人的车站》、《头回出嫁》,说明书有了变化,变成了三折式,正面有了固定图案,颜色每期也不同,给人一种崭新的感觉。
其实,我还珍藏着两本5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说明书,那是我大哥在读中学时期看电影时随手买的,日积月累,共计193份。我按国产片和译制片分类装订了起来。半个世纪前的电影说明书,尽管纸张已经泛黄,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说明书,上面刊印故事情节,人物介绍,演员资料,有些片子牵涉到时代背景,还写上有关历史事件,名词解释,作者生平(或近况)与相关的作品,有时还印上一些拍摄花絮,银幕背后,电影主题歌,电影剧照等,如《铁道游击队》说明书第4页上的拍摄花絮,就介绍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有趣、惊险而又鲜为人知的幕后新闻,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又如译制片《奥赛罗》,先是用“黑板报”形式,以二百来字对电影作提纲挈领的简介,然后是“说明书”,对电影做了详细介绍,约千余字,说明书还介绍奥赛罗、苔丝德梦娜、埃古等人物,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对观众理解莎士比亚的名剧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演员表上,还印上了配音演员的名字,像:高博、程之、姚念贻、胡庆汉、邱岳峰、富润生、毕克等。这种说明书,在使用上有多种功能,影院在宣传时作参考用,观众观看时作说明用,而收藏时则作资料用,对扩大电影的再宣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影说明书是份重要的历史档案。它不仅记录了电影的进程,同时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50年代的说明书,纸张相当粗糙,印刷质量也很差,上面写着“人人动手,节约用纸,请观众们根据实际需要购买说明书,尽可能几个人合用一张,减少纸张用量”,“为了保障安全,夜晚各种车辆行驶时必须点灯”,有的还印着“围歼七大害虫,造福万代子孙”,“突击一月,全歼苍蝇蚊子,苦干一年,基本消灭七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当然,物质生活的贫乏,在字里行间可见一斑。最值得一说的是,我手中的两本说明书都印着“说明书编号XX”,不仅便于观看,更方便了收藏、装订。
上世纪80年代的说明书上已经有了广告,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我收藏的说明书中,只要凡有广告的,内容基本与药品或医疗器械有关。而且这个时期的说明书用辞谨慎,只是简单介绍情节,有“批判的吸收”味道,可能这就是学术资料电影的缘故吧。至于对明星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由于资讯发达,电影说明书似乎没有生存空间了,但却成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