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这样歌咏紫砂壶:宜兴紫砂壶/泡的是烟雨江南/黑红的脸膛/恬淡出人文气息/宽广的胸怀/温煮养生的普洱/朴实的壶嘴/溢出醇厚和清静。是啊,茶具如紫砂壶这样精致,“恬淡出人文气息”、“溢出醇厚和清静”,这与书房的气息,文房的气氛,完全是一脉相通的。因此茶具历来被列为文房宠物,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我国文房经典《考盘余事》曾有专章论及,在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更是对紫砂壶推崇备至:“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真所谓:丹壶凝得文心在,诗情画意喷薄出。
紫砂茶具,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长盛不衰。北宋诗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就是描写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紫砂茶具兴盛于明代则与几位紫砂茶具工艺大师有关。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宜兴代出制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顾景舟等,这与宜兴的水土大有关系。陶土全世界皆有,可适宜制壶的紫砂陶土却只有宜兴才有。那么为什么称紫砂壶呢?这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都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它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紫砂”。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紫砂质地坚细、色泽沉静、质感精致。根据调配方法及烧成温度气氛的变化,制品分别呈天青、栗色、暗肝、梨皮、米黄、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等色。因此,就像景德镇的瓷器一样,宜兴的紫砂壶就这样驰名中外。
紫砂壶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文房清玩,许多人将它推为“不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壶”。因此紫砂壶如今已成为人们案头的常备之物。
紫砂壶既是文房清玩,笔者也藏有十来把,名壶没有,但有一把文化名人夏征农题签的“抗战纪念壶”倒也可一谈。199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我供职的《上海老年报》社和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上海老年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虹口区收藏协会等单位,联袂发起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老战士收藏展览会”。为纪念此一盛举,商定请新四军老战士、市委老领导夏征农为“老战士收藏展”题词。当年夏老当年已岁过九旬,然他宝刀不老,欣然同意。不几天就送来墨迹,展之果然苍劲峭丽,有崖上松柏、岭中翠竹之感,故被组委会定为制作老战士收藏展纪念封、纪念壶的题词。据悉此壶在收藏界也是一壶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