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任海杰《经典音乐如是说》一书中开卷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我。文章的由头和核心,来自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卡拉扬晚年,某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执棒,取得巨大成功,在和前来祝贺的夫人拥抱时,他喃喃自语,脱口而出:“富特文格勒又要不满意了。”这样一闪而过的一个细节,一般观众都可能不会注意,却被作者抓住了,并由此生发开去,深入剖析了卡拉扬晚年难解的“心事”。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在《伯恩斯坦的痛苦》一文中,作者又抓住了一个难得一见的镜头:伯恩斯坦头发凌乱,趴在工作台上,右手无力地前伸,手中的笔脱落,墨水滴落在几经涂划的乐谱上。由此出发,作者以富于感情的笔触,为我们解析了一个英姿勃发,极具个性的一流指挥家,如何一生钟情于创作,却始终与自己的理想差一步,终身徘徊于创作和指挥之间的内心纠结和隐痛。
作者经常从一个镜头、一个细节、一个契机展开,再加上独具心情的文字和叙述能力,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某种意义上说,还颇有点“可视性”,因而与一般乐评相比,就少了点隔靴搔痒,多了点亲切感人;少了点玄虚空洞,多了点真情实景。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他的贯通,可以看出作者涉猎颇广,用功颇勤。书中很少有对某一曲目条分缕析的文章,更多是依仗作者对音乐史,和对音乐家的熟悉,把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从自己的认识过程和感受出发,广征博引,触类旁通,丰富的材料在作者的糅合和比对下,展示了别样的风采,尤其是对于欣赏歌剧,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正如享誉国际乐坛的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所说:“我是海杰的知音,他的话我听得懂,经常还被他的话感动……他的艺术功底,特别是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和对音乐的热爱,是他最大的发言权”。这样的感受日积月累,喷涌而出,使作者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乐评的天地。不是因为职业的需要,不是为了卖弄学识,而只是热切地希望有个途径,能跟同道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