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警方视频巡逻运用“四色预警法”,为提升基层一线见警率作出积极探索。
首席记者 潘高峰
上周,我来到静安公安分局,调研了解一个中心城区公安分局的探索。在岁末年初街面侵财案件多发、警方开展“破案会战”的背景下,静安分局用“四色预警法”引导巡逻警、便衣警、增援警等多警种合理流动,织就了打击和防范街面犯罪的平安之网。
“视频”加“实兵”四两拨千斤
每天来到视频监控室,静安寺派出所民警戴鑫良总会先点开分局内网,察看上面的“当前分局预警”。这种预警以4色标识,分为“灰、橙、红、黑”。辖区哪一区域出现犯罪,那一区块地图的颜色就会翻成“橙色”,并随着案发多少和恶性程度逐级上升,随之上升的是分局民警的巡逻等级,最高是对应“黑色”的“一级巡逻”。老戴干的也是巡逻工作,不同的是,他动的不是腿,而是眼。在他面前,是一面电视墙,1个主画面和26个分画面,不停切换显示着辖区1.71平方公里的重要路段和区域,预警信息里面有过发案的区域,也都被他“挂”上屏幕,随时监控。
(下转A03版) (上接第1版)
推拉、旋转着手中的摇杆,老戴和同事们可以在主画面上调取街面305个监控探头中的任意一个,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拉近拉远,360度旋转。
虽然是视频巡逻,老戴也有巡逻路线。“每天都不一样,分局指挥中心会根据发案情况及时调整,我们的巡逻路线跟街面巡警是不重叠的,而是互为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使每个巡逻必到点,都被关照到。”
看着老戴和协助他的社保队员老王娴熟地切换着监控画面,眼花缭乱。27个屏幕上不停流动的人车流,如何能第一时间看清有没有人在作案?我看了不久就败下阵来,眼睛受不了。老戴他们却有了发现。
“把南京/华山切上来。”老戴招呼一声,轨交静安寺站出口处的画面出现在主屏幕上,记者仔细观察,人行道上,有3个女子一直在紧挨着人群来回走动。“注意她们的动作。”顺着老戴的指点,我发现她们中两个人贴在前面的一个路人身后,还有一个跟在后面两步左右,一直在来回“之”字行走,阻挡身后的行人。
“她们动手了。”老王立刻拿起对讲机:“131,监控叫,南京/华山有3个人偷东西。”“现在她们沿着华山路天桥往北走,目前已经走到111岗段……”
很快就有了战果。一直跟随着3个女子的视频里我看到,首先赶到的是一个骑着摩托车的民警,拦住了3个女子的去向,开始盘问,随后另一辆摩托车和巡逻车赶来增援,将3人拿下。我算了一下,前后不过2分多钟。
“我们撒出去的巡警只有三四个,但都是快速机动的,在我们视频的支援下,一般的扒窃、拎包犯罪很多都能抓现行。”老戴对此颇感自豪。
街面便衣人群中寂寞行走
“你好,我是陈新。”
如果不是对方主动招呼,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从人群里突然走出来的便装男子,就是静安刑侦支队街面犯罪侦查队的探长。陈新身后跟着一个男子,身材高大,面相挺凶,是社保队员袁克心。
我提出想体验一下街面犯罪侦查队的工作,他们同意了。我们一路步行,来到吴江路地铁出口附近时,陈新突然站住了,袁克心手抄口袋挤入了进地铁的人群。“刚才有三个人很可疑,老袁去跟了。”记者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几分钟后,袁克心突然从人群中钻了出来。“三个小青年,两个走前面,一个吊在后面,进站也是钻进去的,蛮像的。”老袁口中的像,指的是“贼骨头”,具体哪些地方像,很难用语言表达。“有时是眼神,有时是气质,有时是动作,说不清。”
袁克心告诉我,在下面他碰到了同行,一个点头把目标交了过去。我也一路走一路观察,发现陈新和袁克心常常会和擦肩而过的某个男子点下头,交换一下眼神,如果不是这些细微的动作,真的很难想象,茫茫人海中,竟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守护。
“这条街有地铁口,又是人流密集的娱乐消费场所,是分局预警的重要区域,所以我们重兵把守,队员特别多。”我发现,陈新说话时,很少看着我,他的目光一直游走在四面八方,袁克心也是如此。老袁为此还向我打招呼,“不好意思,我们说话不看人绝不是不尊重,这是本能了,很难改了。”
人群中寂寞行走,很少交流。几个小时走下来,脚酸腿麻,陈新和袁克心却仿佛没啥感觉。“就这样一直走吗?”我提出疑问,这样平凡的场景和短兵相接、闹市擒贼的刺激镜头好像差距很大。陈新告诉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我们的工作有8个字的口诀,第一个字就是忍。因为我们不光要打击现行犯罪,还要观察搜集情况,了解发案可能的动向,成为分局预警的重要依据。”
增援民警放弃休息换平安
傍晚时分,吴江路与泰兴路的交汇处,两个着装民警腰上围着一圈装备,正在巡逻。平时的街面上,你肯定看不到他们,他们不是正式的巡逻警,而是前来增援的机关民警。
“根据分局预警的变化,晚上5时到7时下班高峰,我们机关民警,都会不定期、不定点地到基层支援。”30出头的朱金告诉我,他们一般会先驾车亮灯巡逻一圈,随后改为步巡。
我跟随朱金、宋涛两位民警走了一圈。他们走得很慢,不时会停下来,提醒一些因为露天吃饭或与朋友交谈而疏于防范的市民。巡逻到一半,还碰上了一个骑着自行车同样在巡逻的民警。“他才是这条路上的巡警,我们属于叠加式的,对于老百姓来说,看到的警察越多,越有安全感,对犯罪分子也是一种震慑。”
朱金告诉我,分局团委还会不定期组织青年民警和社区民警,放弃休息时间,增加街面和社区的巡逻警力。最多的时候,能够为街头增加四五十人次的警力。“这些人都根据分局的预警信息,有目的地投放,在打击现行和震慑犯罪方面,起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记者手记】
警力随着警情走,是上海警方“科学用警”的基调。做好这一点,需要的不仅是类似“分色预警引导警力流动”等机制保障,还需要民警、社保队员的默默付出。毕竟,警情是不分上下班的。
社保队员袁克心告诉我,跟对象时,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就是早饭加中饭了。对象进饭店吃饭,他们就在外面蹲着啃馒头,吃好了继续跟,一天步行10多个小时是常事。袁克心身上有很多伤,都是这些年跟犯罪嫌疑人搏斗留下的,今年就受伤了两次。社保队员收入微薄,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袁克心说,“如果不是真的爱这一行,也不会去干这种苦差使。”
望着这些认认真真守护一方平安的人,一股敬意从我心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