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当前社会道德水准有所下滑,实际上和每个人都有关系。官员不讲“官德”、商人放弃“商德”、行医丢弃“医德”、学者忽视“师德”——正因为每一个行业的人都没有坚守自己本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每一个不守规矩的行为叠加在一起,社会层面便出现了“相互伤害、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缺“德”的背后,本质上还是责任意识的缺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紧紧地抓住“责任”这根绳,我们便可以从善如登地编织好社会的伦理基础,改善社会的风气。
谈及责任,“公民参政议政是责任”,在这个“大”的责任之外,“个人应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这些“小”的责任更应该坚守,这也是俞正声同志在上海市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讲话中所指出的。个人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这也是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责任,从来不是大而无当的要求。如果说你还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参政议政的责任,那么“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这样的责任要求完全可以做到;如果说你还不能“高尚”到“热爱城市”的程度,那么你完全可以从“热爱亲友”做起。大而广之地谈论社会责任有可能是乏力的,但是,当把责任细化成每个可以轻易做到的动作时,当个体的每一种行为都能注入一些责任的血液时,作为整体的社会责任便可以慢慢建构起来。
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家庭负责了,每一个家庭就可以和谐幸福,把自己的家庭维护好了,这也是你为社会尽的一份社会责任。对家庭如此,对工作亦如此。如果每一个人的工作里都多了责任心,那么老百姓去政府办事就不会再遭遇冷脸,患者去医院看病也不会再担忧天价处方。不要轻视“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这些所谓的“小责任”,它们是社会伦理最基础的维度。
“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事实上,这也是在把“庞大”的责任意识分解成了细小的动作,在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中,通过积极倡导责任的价值取向,并且通过对责任价值的重新打量、对内涵外延的廓清,让被泛化甚至虚化的责任,逐渐变得更加管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