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这天,许多人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曾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终于有了正解———
当你刚刚挂掉一个询问是否想卖掉在你名下一处房产的来电之后,紧接着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向你推荐购买你家附近一处“性价比极高”的房产,跟着又来了一个“放贷”电话和一个“黄金投资”电话,并且,你的物业在哪里,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电话那头报得精准无误。
起先你很惶惑:我家的事他怎么那么清楚?渐渐地,每天类似的几个电话打到你,你麻木了,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你的爱人、同事、朋友等等都“享受”过这种“贴心”服务。见怪不怪?是的。然而,人们还是要问:究竟谁在解密我的“身价”?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谁出卖了你的信息,罗维邓白氏信息公司是重要嫌疑者之一。央视的报道称,这家公司拥有全球商业数据超过2亿条,仅中国中高端消费者数据就超过1.5亿条!卧底调查的记者说,该公司的一家下游公司,居然能报出某人买的什么车,什么时候买的,还有多少车贷没还清!
你东躲西藏、煞费苦心地向朋友、同事、领导甚至爱人隐瞒自己的财务状况,不承想,居然被一个陌生人的电话给捅破了!
你怎么能不害怕!
以非法手段出卖个人信息谋利的公司,只要触犯法律或妨碍他人正常生活,会有相关部门加以处置。只是,自从你警告了第一个通过电话向你推销商品的那个人之后,那个人好像被你教训得服服帖帖,不再烦你扰你,但,且慢高兴,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像第一个人一样,前赴后继,不绝如缕。这在商业营销上有个说法———“直复营销”。对此你怎么办?毫无办法!
不必完全弄懂那些人如何赚钱的奥妙,不过,很多时候,作为“直复营销”的对象,你会变得很烦。它如影随形,死死地纠缠着你,掏空你的时间,影响你的效率,打乱你的节奏,甚至把你逼疯。我们管这种不受欢迎的信息叫“垃圾信息”。
除了电话和短信,每天,打开报箱,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报纸杂志而是各种大小不一的广告纸片,还可以看到,在你之前,那些缺少耐心的邻居已经把它们作为垃圾丢在地上,一塌糊涂;传真机吐出一条条纸带或一张张纸片,把房间弄得像搬家时的一片狼藉,你不得不为这些不屑一顾的“信息”埋单(频繁补充昂贵的热敏纸张);开启电脑,和你毫不相干、五花八门的“邮件”蜂拥而至,甚至让你的电脑“爆掉”,“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于是,你手忙脚乱,大加“杀伐”,结果,不慎将一份重要的邮件误删,或者删不胜删,直至精疲力竭……
有资料说,每年因为堵车,我们损失了多少多少亿的资产。算过吗,每年因为垃圾信息,我们又损失了多少多少亿的资产?
欧洲著名的科学人文杂志《新发现》(SCIENCE&VIE)中文版今年第二期刊出一组文章,分析电子邮件发明以来的得失,其中一篇的标题触目惊心———“垃圾邮件沉重打击了电子邮件体系的高效率”。数据显示,垃圾邮件占领了邮件总数的35%;2008年,垃圾邮件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40万个美国家庭的消耗量!
有人说,要以立法来惩罚非法出卖个人信息的行为,那么对于制造和发布垃圾信息者,走法律程序能奏效吗?难!还是要靠自律。可是,走通这条路,将是非常漫长和困难的。
发明炸药,是为便于工程施工,造福人类;发展信息技术,是为便于沟通交流,当然也是造福人类。可是,当炸药变成杀戮工具时,爱好和平的人从此忧心忡忡;而当信息变成折磨人的垃圾时,我们难道不感到忧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