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态”被抛弃
炮轰是由SMG影视剧中心主任苏晓的一番话引起的。他说,广电总局提出,从明年1月份开始,全国所有卫视黄金时段、黄金剧场,每年播出电视剧现实题材剧不少于50%。但目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现在荧屏家斗剧有点泛滥,要倡导现实题材,不应该一窝蜂拍家斗剧。这些家斗剧矛盾冲突过于戏剧化,情节比较极致,背离生活真实,动辄打耳光,情绪极端,你死我活,身世之谜。一会车祸,一会绝症,一会入狱,一会失踪,一会小三,一会离婚……由于过分追求家斗冲突,而不是表现生活常态的喜怒哀乐,有的故意让小三获胜、婚姻解体,由此导致价值观发生混乱,甚至有悖社会伦理道德。
不洒“狗血”需功力
对此,《千娇百媚》编剧王静茹说,家斗剧其实已经写烂了。有时编剧也很被动,影视公司请不动好演员,就要求“戏保人”,情节要极致,要离奇,要曲折,家斗就要多,十分钟一个大吵,五分钟一个小吵,才能锁住收视率。
《杜拉拉升职记》编剧张巍说,编剧写“狗血剧”常常是被公司害的。她也曾被制片人按着,要极致、要狗血、要小三,一家三姐妹,情节特狗血,出门撞车,撞了好几回车,无限增加人物关系复杂性,她不甘心使用这么多极具狗血的桥段,想在创作上“突围”,不愿意再做这样的戏。
《夫妻那点事》编剧耿晓红说,现实题材应该是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题材,但现在好像走进了死胡同,一说现实题材就是家庭夫妻那点事。其实写狗血的桥段很容易,离开了狗血追求高一点的生活剧,其实很考验编剧的功力,剧本的感染力、人物塑造的能力还有台词的力量。
话题炒作当休矣
编剧王丽萍说,现在还有一个偏向,制作人常常要求编剧写话题剧,其实话题有时效性,这适用于新闻,而不适用于创作,话题在创作拍摄一年后是否依然是话题?我们看《渴望》《金婚》依然那么好,关键还是要以故事和人物取胜,要让人物留在了观众心里,而不是靠话题炒作。
编剧娟子说:制作方喜欢有话题,其实无非就是炒作,无非就是让戏有热点。但她觉得,编剧其实不应该追着社会热点先去找话题写,而应该先写戏再引发大家争论和思考。可惜现在有点本末倒置。她说,编剧们都崇尚真善美,最后洒狗血都是被逼的。好编剧不想洒狗血。
《亲情树》《香樟树》编剧顾伟丽说,写戏写到现在好像思路越来越乱了。经常有制片人告诉你什么流行,什么吃香,编剧有跟着话题走的感觉,她这两年的感觉是,很多话题是由好剧引出的。如《士兵突击》的编剧就特别有勇气,如果有这样一批制作,我们电视剧的品质才会大大提高。我们到底是跟着话题走,还是应该用好剧来带动话题,值得思考。
首席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