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静安区委政法委了解到,这一信息平台不但有众多“触角”深入社区基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制定应对突发事件方案,还通过后台处理系统将问题“派单”落实给“首责部门”等,并督促其限时解决。
前端移动终端成为“触角”
小区有没有安全隐患、群租房有没有“冒头”、卫生有没有死角……由于缺乏完善的机制,过去许多基层的问题经过层层上报,等到送达职能部门时,往往已经贻误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有的甚至由小矛盾演变成了大事件。
为了让社会管理的“触角”和“神经末梢”真正延伸到基层,静安区建立了这个信息平台,将区内5个街道综治中心“串联”起来,还为居民区的100多名保安、协管员、平安志愿者配备了移动终端。在这个类似手机的移动终端里,安装了专门的软件,巡逻人员要是发现问题,马上可以通过这个移动终端将问题拍摄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几秒钟内就能发送到信息平台。
同时,一个24小时全天候工作的“网络机器人”也通过关键词等,在网络上不断采集所有和静安区相关的舆情,及时反映到信息平台。
静安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姜东东透露,今后老百姓通过来电来信等反映到区政府信访部门的问题,也将在这个平台上“一站式”受理。目前已经有9个部门纳入信息平台,将来22个部门都将汇集在这个平台上。
后端“首责制”防止“踢皮球”
收集问题让信息平台“耳聪目明”,如何让这些问题及时妥善解决才能确保“肌体健康”。尤其是针对“跨界”问题,信息平台通过确定“首责部门”,防止不作为、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
几天前,信息平台收到市民反映的问题,在武定西路发现破墙开店的情况。“按照过去的做法,可能先由街道召开各个部门开个协调会,各个部门发表意见,制定方案等,耗时长、程序繁。”静安区综治办副主任谢志彬介绍,在信息平台上,则对常见事项确定“首责部门”,将问题“派发”给相关部门,并限定时间,督促其及时解决。
记者看到,该信息平台按照矛盾受理、问题发现、登记录入、派发流转、落实处理、协调协商、评估评价的流程运转。在业务信息流转过程中,每个环节怎样处理、花了多少时间,都会留下记录。如果在限期快到时问题还没有解决,系统将生成“黄色预警”;如果超过时限则会发出“红色警告”。区政府领导通过信息平台,对于即将超时及已经超时的问题及责任部门,都能一目了然。
对于信息平台“派发”的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一套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也初步形成。到了年终,组织部、监察局、人保局要将信息平台上问题处理的效率及质量,作为考核领导及公务员表现的重要依据,让所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快马加鞭提高政务效率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