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心理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让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让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你愿意吗?
插画 孔雀
  ◎采  访:朱 砂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近日,一篇《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文章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其实,这并不是一篇新鲜出炉的文章,它是台湾女作家刘继荣若干年前写的。它重新跃入人们视野,让很多年前的父母反思,当自己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用一个个学习班填满孩子的童年、少年时光,是否想过孩子想要的幸福是什么?

  【事件回放】

  一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微博突然之间爆红网络。一时之间,“学着做一个路边的人”成了“流行语”,引发了众多网民的热议。《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说的是一个女孩学习成绩很一般,在班里始终徘徊在23名左右。有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她的名字。因为这个女孩“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女孩的父母曾一度为她中等的学习成绩而纠结,但那一刻,她的父母认为她是“英雄”,女孩却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来源: 上海商报)  

  A “力争上游”的背后有时代的焦虑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大都要求孩子 “力争上游”。林紫分析说:“有些父母自己少年时不太用功,回头看时觉得那是遗憾,所以要求自己的孩子用功努力。有些父母自己一直都是优等生,并且对自己的成就也很满意,于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和他们当年一样用功读书,考入名牌学校。”显然,这两类父母都不会乐意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而中国社会大多数父母——不管是否可以归到这两类中,都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成绩,进好的学校,找到高薪的工作的。似乎不这样就不算成功,不够成功的人生是缺乏安全感的,是令人焦虑的。

  但林紫也发现,近两年来,新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年轻的父母——大多是80后,他们从小在‘力争上游’的教育氛围中长大,但内心里并不认同这种方式。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当年的成长轨迹。他们期待孩子可以更自在,更快乐。这些父母更愿意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他们的孩子希望成为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这个若干年前的故事,会重新在微博上热起来的原因吧。”

  B 不以分数论英雄需要把握好度

  尊重孩子的需求,释放孩子的天性,不苛求孩子必须门门功课都拿到第一,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父母是需要勇气的,更是需要把握好度的。

  林紫提醒说:“父母要和孩子有一个平等的视角,尊重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有些孩子本身很上进,很追求学业上获得好的成绩,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了解到生活中不同的面,让孩子知道生活是多元的。有的孩子看似在学习上非常努力,但实际上学习对他毫无乐趣可言,他只是因为害怕被老师指责而努力学习,以取得一个好成绩讨好老师。对于这样的状况,父母要有所察觉,加以引导。有的孩子过分专注分数,将分数当做自己价值的唯一的体现,或者将自尊建立在分数上,这都是非常危险的。这类孩子抗逆力比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走极端。”

  另一种极端也是不可取的。“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完全没有要求,过早地带着孩子进入享乐的生活,特别是有些人认为‘女孩要富养’,这个度如果没有把握好,也会产生负面的作用。”林紫说,“孩子在不同年龄对于父母参与自己成长的方式和程度是有不同的需求的,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过早地让孩子在生长期就进行成人化的消费、娱乐,非但不是给孩子减压,还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困扰。要知道,在学习阶段,成绩并非完全不重要和没有意义。它可以反映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它。”

  C 愿意为别人鼓掌的人心理能量很强大

  “当英雄走过时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从表面上看,似乎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太过平凡无奇。可是,孙嘉仪却说:“能够鼓掌,愿意鼓掌都是有实力的人做的事。能坐在路边为别人鼓掌的人,是心理能量很强大的人呢。”

  孙嘉仪遇到的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中,有不少大众眼里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却都不幸福。孙嘉仪说,在这些来访者的身上有着具体的“幸福事件”但是,他们自己却感受不到幸福。“这些人往往都是赢在起跑线的,一路小跑,他们从小听从父母师长教诲,遵循着成功原则,但当达到目标时却发现怎么都快乐不起来。他们内心的能量很匮乏,这其实是社会舆论过度夸大成功教育的悲哀。”

  曾有国外的心理学专家总结了青年人抑郁的三大理由:第一是青年人探寻内心的自我。第二是青年人交友的需要太强烈。这两条是国际一致的。第三条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国人太追求成功。孙嘉仪特别欣赏故事中那个愿意坐在路边鼓掌的女孩。“因为这个孩子知道幸福是什么,做什么可以让自己骄傲,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鼓掌是激励、赞美、肯定他人的行为,只有能量大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拥有懂得欣赏别人和发现美的眼睛。自己都顾不好的人不会有心思去鼓励别人,为别人加油的。”孙嘉仪说,“故事中,说这话的孩子,内心里是希望将来自己成为一个可以给别人力量的人,‘站在路边’说明她要给许许多多人力量呢。”

  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真的就存在这样的人。这类人就是把握幸福的能力很强,可以在别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获得快乐,他们懂得感恩,也更知道珍惜。孙嘉仪说:“这样的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生命是有意义的,相反有些人看似经历着幸福事件,但很少有愉悦感,当然也更容易伤害别人,放弃自己。很多人对心理能量有误解,能量不代表有权有势有财富,它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力量,是对自己充分信任的内在力量。愿意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们往往更独立、自信、坚定、乐观、善良、诚实,平凡却幸福,这是自我实现者的境界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6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9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25版:人才
   第B2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7版:人才/留学招生
   第B28版:广告
你愿意吗?
有多少疯狂的爱情
新民晚报心理周刊B01你愿意吗? 2012-05-30 2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