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京人艺60周年的系列活动已陆续启动。昨在华侨大厦开幕的学术研讨会上,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与海内外戏剧专家汇聚一堂,以学术的方式庆祝北京人艺60岁生日。10集纪录片《人民的艺术》近日也在北京卫视等多个频道相继播出。7月底至8月,作为唯一一项“外埠”演出活动,北京人艺将抵沪上演《窝头会馆》《雷雨》《我爱桃花》《知己》《关系》5部近年精品力作。
北京人艺成立于1952年6月12日,60年来一直秉承着“戏比天大”的艺术宗旨,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北京人艺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戏剧大师曹禺是剧院首任院长,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为其奠基之作,此后,该院接连演出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及郭沫若的《虎符》。到建国十周年时,北京人艺的演出风格已经基本形成,并一举推出了《茶馆》《蔡文姬》《骆驼祥子》等八台大戏向国庆献礼。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艺的舞台再度辉煌,20年来共推出新戏80余部,恢复上演保留剧目12部,许多戏久演不衰场场爆满。1980年起,《茶馆》《天下第一楼》《推销员之死》等剧目,先后应邀赴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20多个城市访问演出,将话剧舶来品“返销”国外,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的历史。
在北京人艺建院之初,老一辈艺术家曾提出要建立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一样伟大的剧院,但在“北京艺术剧院”中间特意加入了“人民”两个字,在当时契合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明确了北京人艺是“人民的剧院”。因此,曹禺老院长曾说过这样的话:“人艺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在。”如今,北京人艺的院长张和平认为,“当年对于剧院的设想基本实现了。我们唯有继续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才对得起前辈奠定的剧院,对得起人民的厚爱。”
北京人艺又被称为“郭老曹的剧院”,是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使得话剧在中国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老舍的《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使得北京人艺的话剧有了鲜明的“京味儿”,而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不仅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人艺的60年历史中,改变的是一茬又一茬的演员,轮换的是导演,不变的是这些在中国话剧史上熠熠生辉的伟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