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部分地区近期爆发“白蚁潮”,尤其是生活在木质结构老房中的居民,更是遭到白蚁的大规模“袭击”。许多居民凭一己之力难以清除蚁巢,拨打防治机构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灭蚁收费动辄上千元乃至更高。白蚁凶猛,着实令百姓的房子与钱包伤不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白蚁在人们的家中筑起“安乐窝”,绝不只是看上去起鸡皮疙瘩那么简单;倘若不及时加以灭杀防治,蚁群的疯狂啃食与惊人的繁殖能力,会将家具、木地板乃至木质结构的房子逐步蛀空。小白蚁带来大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
令人担忧的是,白蚁长年灭而不绝,但政府的白蚁防治单位在机构改革中被撤销了。虽然在名义上,防治白蚁的职能交给了有关物业管理中心,但实际上已很少有统一宣传、集体组织的灭蚁行动。疏于防控的结果是,每年6、7月成为蚁害集中爆发期,许多申城居民困扰不已。同样棘手的是,需要专业经验的白蚁防治,正面临青年人不愿学、灭蚁师后继乏人的尴尬。再加上行政部门缺乏专项灭蚁投入,少数市场化的杀虫企业经营成本高,灭蚁费用之高让市民吃不消。
一些人不免回想起多年以前家家户户齐动手、积极“除四害”时的情景。当然,这不是怀念计划经济时代“一刀切”似的政令,也不是忘记运动化治理的不良后果;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破解社会性问题,同样不能缺少政府部门牵头、干部和群众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共同攻坚,永不过时。行政者还须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的逐利导向与社会的公益服务难免存在矛盾。对于那些市场自我调节不好、难以实现良性循环的行业领域,政府必须肩负起政策性服务托底的担子。这是政府作为社会守夜人的责任,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至于机构精简,确是减少财政负担、避免人浮于事的积极改革。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将政府部门应尽的管理与服务职责一并减掉。什么叫权力与责任对等?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在社会管理的问题上,政府与行政者必须补位而不缺位,对位而不错位,到位而不越位。自然灾害防治也好,动植物灾害防治也罢,皆关乎国计民生,行政机关要担起责任来,除蚁患解民忧理应列入公共服务范畴。
具体到白蚁防治,无需再成立“灭蚁办”。鉴于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已有相关政府部门负责防控、定期由社区居委会组织集中扑杀,白蚁防治同样可以纳入上述防控体系。在此基础上,财政理当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白蚁防治宣传、人员技术培训、设备与药品采购。政府还可以向具有资质的社会杀虫企业招标购买服务,在实现专业指导与扑杀害虫的同时,避免单独组建杀虫队的重复投入与浪费。清除蚁患,为民解忧,办法总比困难多,态度决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