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和报纸等诸多媒体都在针对上海话的正字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是好事,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关心我们上海话的书面语的正确写法,因为随意乱写泛滥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上海话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只是口语,没有书面语。上海话是汉语的一脉,它的文字也是与中华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的,有根有据的,不能随心所欲。
在讨论中,有一个词争得很热烈,就是上海人经常说的【gha se whu】。有人说,第一个字写嘎【ga】,这是不对的。“嘎”字中古音是古黠切,是一个入声字,发音短促,与“古”的声母相同,是清辅音。“嘎”字的本义是鸟叫的象声词,怎么能用在这里表示人的聊天动作呢?北方方言用“嘎子”来写孩子,也是与声母清辅音对应的,他们没有古音中的浊辅音。另外,还有人写成了“笳”,也不对。“笳”字的读音在上海话中和“街”字相同,也是一个清声母字,读【ga】。而浊音声母【gha】在上海话中不多,只有“茄、伽、骱”等字。“伽”是在“伽玛射线”等外来词中翻译用,“骱”表示骨头和骨头之间的关节,均不妥,所以只能用“茄”字。其次,“茄山河”是“海阔天空地闲聊”、“信口开河”、“口若悬河”的意思,上海话中还有一个词叫“谈山海经”,北方话中有“侃大山”,别的方言中的同义词也有“山河湖海”这样的字。至于“三胡”有些人认为是从乐器来,但没有这种乐器。有些人认为是来自于街头巷尾热议的三个人,清末大商胡雪岩、最出名的画家胡公寿、妓女胡宝玉,合称为三胡。事实清末最出名的画家是任伯年,胡公寿论不上名画家。这些在以前的书中查不到“出典”的,都是后人附会上去讲故事。试问,你可以证明,在这“三胡”出现在上海滩之前,就一定没有这个词语了吗?一个十分牵强的附会,是传说,有点像编“白蛇传”故事那样,越传越像真的。但我们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文字要是实打实地从字音和字义上来考证的,不能靠道听途说。语言在稳定中不断变化,文字则要标准化。你要这样写,他要那样写,那么,在使用某个吴语词语的各地,就会有不同的写法,违背了书同文(一个词书写的汉字要一致)的原则,别的城市不会同意你的写法,大家一致会同意的,一定是古书上考实的写法取胜,因为中华文字的音义传统不能割断,否则写错字,不怕人家笑你这地方文化素质太低了吗?还有人坚持说“河”和“湖”不同音,在170多年前外国传教士记录下来并出版的上海话字典中,这两个字就是同音。另外,上海市区话发源于松江府,松江话至今这两个字也是同音的。周立波先生在他的《诙词典》里写作“伽山湖”,与“茄山河”相接近:一,使用浊音,二,使用山河湖海这样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