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博导的架子
孙景尧教授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9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比较文学博士后研究员,后任上师大博导、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于他在学界的影响力,直至去世前仍带有8名博士生和12名硕士生,且坚持每周都要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
孙教授有句名言:“要求学生看书自己先看、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先思考、要求学生创新自己先创新。”而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丝毫没有“博导”的架子,哪怕是教了20多年的《比较文学概论》课,只要他上讲台就坚持绝不“炒冷饭”,每次都要根据听课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作业,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他都会一律认真地逐份批改,不仅写上具体的指导意见,而且还细致地改正错字和病句。
学生遍及各民族
现任美国东亚语言中心库驻华项目部主任简小滨博士有句评价:“孙先生是国内比较文学教授中拥有海外研究生最多的一位教授。”作为造诣颇深的比较文学专家,孙景尧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及中国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过研究生导师。殊不知,孙教授在国内的研究生还遍及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他指导了藏、侗、壮、回、蒙、布依、朝鲜等多个少数民族研究生;年过花甲的他,每年暑假都要带队深入贵州黔西南的边远山区支教讲学。
孙教授曾经多次提起2004年第一次去黔西南安龙县支教的情形。那时,他带领一支大学教授和研究生团队一到安龙,首先帮助当地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教改,传授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他们去支教之前,当地的高考英语平均分仅为29分,一年后的平均分提高了近20分。他说:“更主要的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才是最令人高兴的事。”
来支教不是享福
在孙景尧教授的鼓舞和感召下,上师大师生的支教热情愈发高涨。已三赴广西支教的研二学生徐渊,昨天傍晚乘火车刚到百色市的田阳县。在火车上他听说恩师离去,立即发了一条吊唁微博。他说:“2009年我第一次来支教,那年的中秋节,是孙教授带着我们与乡村孩子共同度过的。今天下午,我们将代表上师大团委去当地的一所乡村小学捐献一批图书。这一定也是孙教授的心愿。”
作为孙景尧带教的最后一批硕士研究生,邵文苑同学回忆说,2010年元旦时,孙教授再次来到田阳县支教,本来安排他在县城住宿,但孙教授却坚持住到镇上的小旅馆里。说是旅馆,其实又脏又破,连窗户也没有,可孙教授却轻轻一挥手说:“我是来帮助这里的孩子和老师的,不是来享福的。”小邵说,正是在孙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下,支教老师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与学生沟通上,都创造了许多新方法,那里的山里娃也过了一个最开心的新年。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