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众理解有助于高校继续开放
纪玉
  纪玉

  说到高校的“校园开放日”,似乎往往与高考咨询联系在一起。而在近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的开营仪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代表41所承办此次活动的知名高校,向全国高校发出倡议并承诺:定期设立校园开放日,向社会无偿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这里的“校园开放日”,才是真正的“开放”。

  高校应向公众开放一些资源,可以说已成共识。今年3月,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并宣布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书育人,也在于为社会涵养文化、输送精神养分,影响社会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公立高校,由公共财政支持,更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好在,许多高校已有这样的意识。除了有条件地开放图书馆之外,不少大学的讲座未对听众作身份限制;去年火爆起来的大学网络公开课,也是一景。

  高校师生以外的人群,如没有大学学习经历的人、已从大学毕业的人,很多都对高校资源有一份向往,有些出于学习或工作需要,也有所需求。因此,在开放的大前提下,高校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在校内师生需求与校外公众期望之间取得协调,需要高校拿出管理智慧,也需要政府和社会有所激励。

  以高校开放图书馆为例。在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后,有媒体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仍然对公众设有门槛,例如需要凭身份证、单位介绍信等办理临时证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只允许阅览、不允许外借。这让一些校外读者觉得被“欺骗”了。确实,与耶鲁、剑桥等一些世界名校相比,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开放程度上有一定差距。但国内高校似乎又有许多无奈,比如担心过多的校外读者会挤占资源,影响校内师生使用,同时,可能影响校园秩序,增加管理难度。

  高校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公众多一些理解,有助于鼓励高校继续开放。另一方面,高校设的门槛是否完全合理,也需要讨论;至少,应该事先公开信息,主动与校外读者沟通,而不是给予公众太多期待,实际上却无法满足,徒增诟病。

  公众对高校资源开放如此关注,说明以往开放得还不够,也说明相关的社会资源仍然稀缺。比如,如果高校图书馆开放比较普遍,个别高校也不用担心承受太多人流压力;如果公共图书馆足够满足公众的一般需求,高校图书馆便只需作为补充。高校资源需要在开放中学习如何开放,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而相关文化服务的提供,显然还需要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5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伦敦眼
   第A19版:伦敦眼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伦敦眼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文娱新闻
   第A30版:基金专版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广告
公众理解有助于高校继续开放
高温津贴秋后需“算账”
媒体视点
暑假作业应该换上“有趣”面孔
老来福
观点圆桌
危害不可小觑
疏通城市“神经末梢”
催生利益关系
观众并不关心
新民晚报评论A06公众理解有助于高校继续开放 2012-08-07 2 2012年08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