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台风是常客。“苏拉”和“达维”前脚才走,“海葵”就在来的路上了。申城的大街小巷老弄堂,遍布防台防汛的“神经末梢”。那些日复一日疏通“神经末梢”的人,又如何未雨绸缪?
说几个故事,就不难见微知著。瓜皮、果壳、树叶、塑料袋?这些东西要是留在马路上,卷进下水道,结果怎么样?我问一位名叫周国花的申城老环卫。她说,想都不敢想,不能让它们留在马路上,她所在区环卫的11个班组上个月一共扫了1.8万多车,平均一天要扫600多车马路垃圾。每天早上5时到晚上10时,她和同事们分成两个班次,就在马路上跟那些垃圾较劲。周国花说的“车”,是马路上常见的环卫手推车。除了手推车,有时也需要翻斗车和机扫车。万一大风吹断了树枝,有翻斗车,运得快。雨后落叶粘在窨井盖上,就像狗皮膏药,难扫;机扫车好比推土机,对付落叶很给力。过去一周,翻斗车、机扫车都备着,有情况,也不会让人太发愁。
情况?没情况,就是好情况。从早上7时30分到晚上7时,网格化监督员宋光文巡查了辖区内所有地方,过去一周的巡查,他很高兴没有发现一处积水点。从2005年开始,宋光文就在做网格化监督员。最近两三年,日常巡查能发现的积水点逐年较少,一个原因是,网格化管理技术升级。2010年,申城网格化管理有了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基础数据”。如果发现积水冒溢,监督员拍摄冒溢图片,将信息传输到处置中心,系统模块就可以准确定位冒溢井,解决突发堵塞冒溢,有效排除日常积水点。而要完成这些“排除”,在技术升级之外,是监督员不间断的巡视。
黄浦老城厢大华社区,1800多户居民,老年人和流动人口已成“多数居民”。多年来,每晚7时,老弄堂里都有平安志愿者的“晚安问候”——持续30分钟的一声声摇铃,就是每晚的保留节目。过去一周,问候语稍有变动,除了“小心火烛”,平安志愿者杨琦特别要提醒居民的是:台风来了!老弄堂里婆婆妈妈事情多,一个花盆,都可能是安全隐患。不管台风是来了,还是走了,老弄堂每晚的安全问候,却还是少不了的——就好比每天都要检查下水道,每天都要清理死角垃圾。
我不敢说,疏通城市“神经末梢”,这几位普通人居功至伟,但他们的付出却是不可或缺;而那些付出所透露的专注、持久、认真,却实在是城市安危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