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本市首届市民运动会“百万投篮”比赛中传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信息。在某小学参加比赛的学生中,相当多的学生一个球也投不进,甚至有人15个球还没投完就累趴了。不久前,也有官员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透露,在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中,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这反映出现在学生身体的力量、耐力等都很差,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这种状况的形成,恐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弱化是分不开的。市政协的一个有关调查研究报告也证实,本市中小学的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地位越来越走向边缘。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更是明显不足。而这,在应试教育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加上家长普遍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的安全问题,恐怕是很难以改变的。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状况如果长此以往,代代延续,我们的青少年如何与国外比肩?少年不强,中国如何强?我们难道又要回到那个“病夫”的年代?
稍稍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听到了上海即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消息。我们期待着情况尽快发生改变。当然,要改变的不能只是体育一家,还有整个教育等国家政策,以及家长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