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文
“动态”表现生命力
一幅画的美学意义在于是否富有生命力。中国古代杰出画家和理论家谢赫曾提出作画的“六法”,其中“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所谓“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远视苍苍,近视茫茫,自然生动矣。非气韵而何?”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动态的画面感就是生命力的最佳体现。
方广泓的作品就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如《冬日街景》中,灰白的主色调和代表树干的几笔涂鸦,交代了作画的季节背景,画中公车仅用几笔匆匆刷过的线条带过,极具张力,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这是一辆疾驶而过、形状模糊的公车,寥寥数笔便将穿梭不息的街头动态描绘出来。再如作品《纤夫》描绘的是黄河中的一叶轻舟,画面上大片的黄色似将人与水融为一体,层叠扭曲的色块,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黄河水流的湍急汹涌,感叹人的抗争渺小而伟大,生生而不息!
“动态”适度呈大美
方广泓认为,所有运动中的人或物在某一点都是静止的,高潮中的一刻即为最美的瞬间。如《弗拉明戈舞蹈》中,模糊背景下醒目的红唇、飘扬的舞裙和昂首的姿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舞者飞扬的激情。而舞者高举的手臂、提起的裙角和即将跨出的舞步,顿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这种动态瞬间的选择,完全来自于作者对创作对象的理解与把握,画面呈现的动态截面,一旦过度,画作即败。前中央美院副院长、现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在巴西观看方广泓的画展时,曾评价其作画的最大特点是:即时收笔,留有余地。
“动态”展示未知性
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其秘诀在于它的“未知性”。就像《唐吉诃德》、《浮士德》、《红楼梦》,至今仍处于一种没有答案、无法解释的“未知”状态里,这种“未知”就是人性的灰色地带,和那些在道德或逻辑上不可解释的部分。方广泓的绘画就具有这样的“未知性”。动态,虚化了创作对象,而表现主义又将作画对象符号化,这些都让方广泓的作品,充满着莫测的神秘和无可捉摸的隐喻,令观者上下搜寻,着迷不已。比如《夜幕下的里约热内卢》,深色背景下穿插着白色光环,宛如一条长蛇,万家灯火中却又藏匿着些许黑暗角落,如同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与富人区并存,暴力纷争与街头狂欢并存,这样的璀璨夜晚对于任何一个外乡人而言,是诱惑也是恐惧;再比如《庄园内的吊桥》,空荡荡的小桥让人猜想它将通往何处,画面上条状的色彩让整幅画显得怪异,像是闯入了一座神秘花园……
当代艺术创作,更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广泓的动态表现主义风格无疑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奇葩。说起方广泓的创作理念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就是不去复制他人也不复制自我。是啊,表现主义的理想家和实践家们都说过了,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