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原公利医院副院长、中医孙茂恒,在自己居住的东镇小区开出了“夜门诊”。每逢周一晚间6时半到9时,居民活动室成了公益坐堂门诊。这个“夜门诊”得到了老街居民的一致赞扬,孙医生也因此组建了自己的公益医生团队,该团队还获得了浦东新区“十佳”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等荣誉称号。不过,随着2009年东镇小区被列入旧里改造计划,团队里的医生大多搬走,孙医生独自难撑,“夜门诊”眼看就要关门了。
听说“夜门诊”要关门,大家都感到很惋惜:如何把“夜门诊”留住?居委会召开了一场居民听证会,50多名居民代表、楼组长坐在一起,摊开孙医生这些年的门诊记录——十几本笔记,总计近万次的公益门诊,早已成为居民们不可或缺的“家庭医疗档案”。
“孙医生都70多岁了,没有个帮手,坚持‘夜门诊’我们也不忍心!”听证会达成一致意见:先帮孙医生配个帮手,孙医生搭脉开方,区卫生干部帮他量血压、抄方、登记信息;再帮孙医生重组志愿者团队。一支新招募的医生团队重装上阵,公利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许晓春、私人诊所针灸医师陆少清等都加入了进来。
“夜门诊”的好名声传到了洋泾街道领导那里。于是,街道在今年的实事工程中,为“夜门诊”购置新的医疗设备、装修门面。“夜门诊”又将红火起来!
特约通讯员 张琪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