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很多人说起中学生活就将其与“累”“学习压力大”“拼搏中高考”等关键词相连。李老师却告诉记者,中学留给他们的,是受用终身的思考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李培智1963年高中毕业,巧的是,5年后她又回到母校站上讲台,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做到了退休。她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在班上建立了“学习资讯站”“学习医院”,让成绩好的帮一帮暂时落后的同学;开运动会,她让学生自己排练队列操,相互纠正动作。在她的班上,学生不会因为名次高低而自卑,因为只要有进步,李老师就邀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收获所在。
“老师从来不唯分数论”,李培智的弟弟、现任华东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的李学昌仍记得当年物理课的精彩,老师总是将物理原理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李培智的外甥女,出生于1986年的李隽昱也从大同中学毕业。如今,她的回忆里,没有成摞的考试卷,没有无止境的补课,她觉得,中学时代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是“开放的心态”。校服由学生投票选择;难得的下雪天,老师临时中断复习课,和同学们一起打雪仗。李隽昱数学成绩一般,但却很喜欢上数学课,因为老师不仅上课幽默,还会细心观察到每个同学的进步和不足,个别点拨。“这让我知道,不擅长的领域,也可以勇敢尝试。”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