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科学兴趣
黄震说,和现在的青少年相比,他年轻时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但科学的种子从小就已经埋下。黄震的爷爷是轮船的轮机长,那时候,他最喜欢跟着爷爷在船上瞎转,对轮船和动力装置特别感兴趣。到了中学,他自己就动手做了很多船模、车模。“所以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动力专业。”
黄震建议学生,科学创新方向一定要和兴趣相关,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许多学生到了大学就失去了方向,整天就是玩电脑。但是如果选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能发挥特长,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对于青少年而言,一个人有很多兴趣并不是坏事,但还要在兴趣中挖掘潜能。黄震说:“兴趣和潜能并不是一回事,你发现自己有兴趣,但不能说明自己有这方面的专长或潜能。因此,中学时代,学生要培养兴趣,更要注意挖掘潜能。”
科学创新不该太功利
两位校长认为,青少年的科学创新要少些浮躁,多些沉淀。陆昉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学生做研究,注重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着去了解‘研究是怎么做的’,‘哪些方面还需要做知识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希望这个过程能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陆昉说,他并不希望中学生把科学创新变得功利化。“有些学生以物理竞赛作为‘敲门砖’,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但最终选的却是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的金融专业。”黄震也指出,不要一搞科学创新就希望搞出个大发明、获个大奖,青少年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非常难能可贵。“但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中学教育中大量重复的习题以及标准答案,正在扼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实,在科学世界里没有如此分明的‘YES’和‘NO’,很多知识都是中间态。”
本报记者 马丹
【相关链接】
如果青少年对“科学种子计划”有兴趣,可发送邮件至es—club@126.com,或拨打电话33311678或登录上海青少年科技英才网(www.es—sstdf.org)的“科学种子计划”专区,了解更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