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周伟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时承认,其个人和其公司名下共有10多台车,其中包括保时捷、奔驰和宝马;至于房产究竟有多少套,他“一时也算不出来”,但肯定没有80套,“网上公布的那8栋,有五六栋是我的。”
巨额财富从何而来
据周伟思介绍,他从1982年开始做生意,1992年开始进入建筑承包行业。目前他名下有一间名为深圳市利亨隆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物业出租公司,主要由其儿子负责打理。“每年租金收入就有100多万元,所有出租的物业都在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备案了,都是缴税的。”
周伟思表示,他的很多物业都是在当社区干部前购置的。被选为社区干部之后,他利用深惠路扩建、旧城改造机会,获得的1亿多元拆迁款,又购置了一些房产。车是他最大的爱好,一直以来他都热衷于在二手市场上买车。
社区居民毁誉不一
南联社区的一些居民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伟思就有了自己的厂房和豪车,是第一批发家致富的本地居民。在一些居民眼中,周伟思是侵吞集体财产的恶人;而在另一些居民眼中,周伟思却是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好干部。这种分歧的产生,实质上是在信息公示缺位的情况下,社区干部、股份公司负责人、私人公司老板三重身份合一后产生的尴尬结果。
举报居民认为,股份公司财务情况不公开、不透明,周伟思在旧城改造中把地卖得过于便宜,并且股份合作公司开发的统建楼没有对本地居民实行价格优惠。这背后是周伟思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为个人牟利。但另外一些居民说,周伟思任职后,南联社区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他连续4届当选的原因。周伟思则认为,自己被举报是因为一些居民在旧城改造中与开发商发生了纠纷,不满意其不帮忙说情。
调查小组开始工作
27日下午,联合调查小组负责人告诉记者,已经就调查工作进行了相关部署。龙岗区街道办书记杨小明说:“我们一定不受任何关系左右,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地处理此次事件,尽快拿出调查结果。”
专家认为,此次事件暴露出来的“类公务员”岗位信息公开处于真空状态的状况应引起重视,是时候为这些处于监管空白又身份多变的社区干部套上“紧箍咒”了。“类公务员”岗位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防止社区干部以权谋私,也有利于保护社区干部的清白。
新华社记者 赵瑞希
(据新华社深圳11月2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