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启动”知易行难
说起比克拉姆的心愿,莫过于完成前任陆军参谋长维贾伊·库马尔·辛格的夙愿——把百万印度陆军打造成可以“冷启动”的快速反应力量,以应对“不确定威胁”。
所谓“冷启动”,是2004年8月由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的维吉上将提出的,它强调印度陆军应像性能优良的计算机进行冷启动时一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动员、集结和部署,并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从而避免因过长的军事动员时间,导致在战略上失去战机,确保陆军从开战之始就能完全发挥作战潜力。
目前,印度陆军前沿的三个打击军已改组成8个师级规模的“联合战斗群”,集成了装甲兵、机械化步兵、炮兵、陆军航空兵和空降兵部队,同时还能得到空军的支援。这些“联合战斗群”均部署在靠近印巴边界的区域,一旦发生战事,3-5个“联合战斗群”能在4天内攻入巴基斯坦境内,在巴军完全展开前取得战场主动权。
之前,巴基斯坦国内防务思想库曾预测,印军“冷启动”作战的可能攻击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拉维-奇纳布走廊,印军将从印控查谟地区出发,沿锡亚尔科特-达什卡攻击轴线直取拉合尔,与之配合的部队则在拉维地区发起牵制性攻击;另一个方向是南面的旁遮普省莱提-拉希姆亚尔汗地区,那里是巴基斯坦的粮仓。由此可见,印军“冷启动”策略招招都对着缺乏战略纵深的巴基斯坦的软肋。
不过,正如印度民族“善于思考而非实践”的性格一样,看似完美的“冷启动”战略要落实下去,却让比克拉姆等陆军将领伤透脑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的防务预算紧张,而印度空军的126架战斗机采购计划和海军的航母采购计划都要占用大笔资金(这些都是跨财年的大项目,造成的影响显然是持续性的),令印度陆军苦不堪言。据《印度快报》报道,驻扎在边境“敏感地区”的印军连正常的枪支更换都遇到麻烦——由于印度国产小口径步枪的杀伤力和可靠性存在问题,印军不得不考虑重新装备俄制AK-47和AKM突击步枪,然而由于俄方报价太高,印军不得不购买保加利亚生产的“盗版”AK系列枪械应急。不仅如此,印度媒体还曾曝出一些军官嫌弃国产手枪性能太差,自费从奥地利购买手枪的奇闻。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也能看出比克拉姆遇到的难题实在不少。
曾主持“公关战争”
有人评论说,比克拉姆的从军经历就是不断地“解决难题”。这位锡克族军人自1972年从军后荣获的“勇气”、“决胜”等各类勋章都是奖励其在各类军事行动中的优异表现,例如:比克拉姆从国防参谋学院毕业后主动申请进入其他人敬而远之的山地步兵学校,靠着超人的胆魄与敏捷的战术头脑赢得战友和教官的尊重,获得了代表“王牌突击队员”的匕首。后来,比克拉姆又成为特种兵学校讲师,专门传授野外和城镇“非对称作战”技巧,他所培养的人才成为印军在克什米尔、东北部山区乃至德干高原进行“反叛乱作战”的业务骨干。
1999年,比克拉姆刚完成高级指挥课程,便被上级紧急抽调到另一个“特殊战场”。当时印度与从巴基斯坦渗透过来的“自由战士”在锡亚琴冰川附近的卡吉尔、德拉斯展开血战,由于印军是仓促行动,被占据制高点的“自由战士”打得落花流水,国内舆论一片哗然,令印度军方和政府内外交困。为了打赢舆论战,当时的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点名让比克拉姆担任发言人,要求他“即便客观战况不佳,也要给大众带去信心”。
1999年6月,印度陆军集结三个营的优势兵力,外加几十门榴弹炮,对图图岭(“自由战士”控制的要点)发起攻击,由于对方防守严密,特别是留给印军攀登的全是悬崖绝壁,以至于战斗中“自由战士”只需扔石头就能打垮印军进攻队形。当印度记者拿着从巴基斯坦网站下载的印军尸体照片质问军方时,比克拉姆语气坚定地予以否认,强调照片是伪造的,同时他还拿出一段“真实的视频”进行解读,只见画面中,印军步兵在炮火和直升机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锋。于是乎,印度的民心士气暂时得到稳定。6月13日20时,前线终于传出捷报,印军拿下图图岭顶峰最后一座敌堡垒,然而表面的胜利背后是惨重的伤亡——整整一个主攻营丧失战斗力,多名高级军官阵亡。
事后,外界才知道比克拉姆发布的“进攻视频”只是剪辑过的部队训练资料,与图图岭之战完全无关。尽管如此,比克拉姆成功化解“公共危机”,还是令印度军政高层颇为开心。
为了积累实战经验,比克拉姆后来又在驻防查谟-克什米尔的第15军、赴刚果(金)维和部队以及陆军东部司令部任职,在克什米尔担任某部旅长期间还曾遭枪击负伤。今年5月31日,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维贾伊·库马尔·辛格退休,在其竭力举荐下,比克拉姆才得以接任上位。
雷炎